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修订译本)/社会学名著译丛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08628
  • 作      者:
    作者:(美)欧文·戈夫曼|译者:宋立宏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污名”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间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展开
精彩书摘
  《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修订译本)/社会学名著译丛》:
  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涉及他的事件在很多时候无人留意,这是他传记中的技术性的、不活跃的部分。只有发生了严重个人事故或目击了谋杀,才会在这些死气沉沉的时段中造就某些瞬间,让他和别人在回顾他的过去时注意到。(“不在犯罪现场”其实是呈现出来的传记,通常根本不构成某人活跃的传记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名人而言,他们的传记长得足够写书,皇室成员这类人更是从一出生就注定有此命运,这些人将发现,他们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时段获准可以死气沉沉,几乎没有哪部分不活跃。
  在考虑名望时,同时考虑恶名或臭名将是有用而方便的。一旦有一群人听说过某人的坏话,但又没有亲自接触过他,恶名就会出现。恶名的显著功能是社会控制,其中必须提到两种不同的可能性:
  首先是正式的社会控制。也就是雇用工作人员或专职人员来审视形形色色的公众,以留意记录在案和名声不佳的人是否出现,这些人受到怀疑,有的甚至被“通缉”逮捕。例如,在精神病院做研究期间,我曾认识一名患者,他是假释犯人,还有猥亵小姑娘的记录。只要他进入附近任何一家电影院,经理很可能会发现他,把他赶走。简言之,他声名狼藉,无法在附近看电影。众所周知的“阿飞”也面临同样问题,但他们人数多。经理管不过来。
  这里还会涉及以个人鉴定作为职业的例子。比如,商店巡视员有时掌握了大量记录,与职业扒手的相貌和所谓“惯技”的身份挂钩有关。事实上,出具个人鉴定会用于特定的社会场合,比如,为了识别嫌疑犯,警方安排一列入让受害者辨认。狄更斯在描绘伦敦一所监狱里囚犯和探视者混合的社会情境时,提供了另一个例子,叫“坐等画像”:一名新囚犯被迫坐在椅子上,而看守则聚集过来盯着他看,把他的形象固定在心中,以便日后认出他。
  检查臭名昭著者有没有出现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全体公众中,而非在特定的社会机构里行事,就好像警探虽然遍布整座城市但他们本身并不构成这个公众一样。这就引导我们去考虑以恶名为基础的第二种社会控制,但这次是涉及全体公众的非正式控制,而且名望好与名望坏的人这次差不多处在同样的位置上。
  知道某人的人际圈(但不为他所知)可以包括全体公众,而不仅仅包括雇用来做鉴定的人。(事实上,“名望”和“恶名”这种术语意味着广大公民肯定拥有此人的某种形象。)毫无疑问,大众传媒在此起了核心作用,使一个“私下”之人可以转变成“公众”人物。
  现在看来,某人的公众形象,即不直接认识他的人所能得到的形象,与他在和他直接认识的人面对面交往时所突出的形象,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有公众形象,它似乎是由一小部分关于他的真相组成的,这小部分真相被夸大,具有了戏剧性和新闻价值的外观,然后被当成他的完整肖像。结果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污名化。此人在日常生活中当着惯常交往者的面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很有可能被其公众形象所带来的虚拟要求(无论好坏)矮化和损害。这似乎在两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生:如果此人不再参与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那么他肯定到处被当成风光不再之人对待;如果一次短暂和没有特色的意外事件让他声名狼藉,将他暴露出来让公众鉴定,却没有带给他任何好处作为补偿。
  上述评论的含意是,较之服务生领班和八卦专栏作家嘴里的“无足轻重者”,名人与臭名昭著的人可能有更多的共同点,因为无论一群人想要表达对谁的爱或恨,都会对他的日常活动造成同样的干扰。(这种匿名缺乏与那种基于社会身份的匿名缺乏形成对比,后者的一个例子是某个身体畸形者感到别人老是盯着他看。)臭名昭著的绞刑行刑者和著名演员都发现,乔装打扮或在别人想不到的车站上车都是权宜之计;有些人甚至发现,自己用来躲避公众敌视的计谋,竟然就是以前用来躲避奉承的计谋。不管怎样,在名人和声名狼藉之人的传记和自传中,管理个人身份的信息唾手可得。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污名与社会身份
一些初步概念
自己人和明白人
道德生涯

第二章 信息控制与个人身份
丢脸者与会丢脸者
社会信息
可见度
个人身份
传记
传记性的他人

信息控制的技巧
掩盖

第三章 群体定位与自我身份
暖昧心理
职业的呈现
内群体的定位
外群体的定位
身份的政治学

第四章 自我及自我的他人
偏常行为与规范
正常的越轨者
污名与现实

第五章 偏常行为与越轨
译后小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