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自我批判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2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3539
  • 作      者:
    作者:陈新汉|责编:喻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新汉,1947年10月生,男,浙江余姚人。1982年1月大学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原副会长,中国社会认识论学会副会长。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研究。国家二级教授。
学术成就:在研究评价论中开拓价值哲学。曾承担国家社科规划办重点课题“价值论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08ZX005);国家社科规划办课题一般课题“民众评价论研究”(01BZX015)、“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机制批判”(06BZX009)、“评价论视域中的社会自我批判研究”(14BZX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机制研究”(01JA720001);教育部专题课题“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若干思考”(10JDJNJD18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研究”“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价值论及价值问题研究”等。先后发表的著作22本,其中专著14本,《自我评价论》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共4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详细摘载或全文转载9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详细摘载9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详细摘载4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至2021年8月)全文转载有71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育成果奖等20多项,获上海市高校首届教育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园丁奖等荣誉称号十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把“人体解剖”理解为社会处于“非崩溃时期”的“社会自我批判”,因而“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尚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一个瑰宝。由此为根据,本书剖析了社会自我批判机制中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环节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威批判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民众批判态势中的评价论机制;分析了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实践意志以及真等基本范畴。“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据此,本书把社会自我批判原理与历史中的具体事实结合,研究了历史中社会自我批判的三个案例,尤其是分析了现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的作为“第二次革命”的社会主义改革,凸显了在社会自我批判中人民主体创造历史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引言




上编
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第一节 孕育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马克思批判哲学
一 标题中带有“批判”的马克思著作
二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两个特质
三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是“当代的自我阐明”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人体解剖”思想
一 “人体解剖”命题的出场语境
二 中外学者关于“人体解剖”命题的解读
三 “人体解剖”命题中的社会自我批判意蕴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两大发现”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与“剩余价值”的发现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发现
中编
第二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蕴
第一节 评价、自我评价和社会自我评价
一 冯契“哲学认识论”视域中的评价
二 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评价
三 社会评价和社会自我评价
第二节 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
一 评价论视域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二 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自我评价的特殊形态
三 关于“社会很少进行自我批判”引发的思考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两个批判”和“两种态势”
一 马克思的“两个批判”思想及解读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两个批判”
三 贯穿“两个批判”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态势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是人文精神的生动展现
一 人文精神是实践在社会意识中积淀的社会价值观念
二 人文精神在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作用
三 人文精神与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势”
四 “两个批判”中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批判
第三章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忧患意识、实践意志和真
第一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忧患意识
一 忧患意识的词源和哲学意蕴
二 社会自我批判是忧患意识之源
三 浸润于忧患意识中的社会自我批判
四 社会自我批判中社会忧患思潮的“潮头”和“潮流”
第二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作为中介的实践意志
一 词源引出和实践奠定的实践意志意蕴
二 实践意志是“批判的武器”向“武器的批判”转化的中介
三 在“批判的武器”中形成实践意志的三个要素
四 “武器的批判”中的“意志薄弱”及其克服
第三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真及其引出的美
一 真的双重意蕴
二 “批判的武器”环节中认识论意蕴的真
三 “武器的批判”环节中本体论意蕴的真
四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与真
五 由真引出的美及之于社会自我批判
第四章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民主体
第一节 人民主体的意蕴
一 人民概念辨析中的“现实的个人”
二 历史进程中的人民主体和统治阶级国家
三 人民主体与利益不可分离
四 作为“至圣的神”的人民主体意识
第二节 人民主体作用与意愿表达
一 利益是人们意愿表达的根本动因
二 社会自我批判中民众意愿表达的体制外途径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中民众意愿表达的体制内途径
第三节 数字化时代的民众意愿表达
一 人们生活在“新的社会形态”中
二 自媒体对民众意愿表达的两个革命
三 自媒体中民众意愿表达的“本真性”和“后真相”问题
四 互联网民众意愿表达中的大数据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人民主体作用
一 作为社会批判根据的人民主体作用
二 “两个批判”中的人民主体作用
三 “世界历史个人”与人民主体作用
下编
第五章 社会自我批判的历史案例及思考
第一节 “恐事之不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达摩克利斯之剑”下的汉初京城喋血
二 “罪在躬亲”引发的“自上而下”
三 崇尚“黄老”之“德”的社会改革
四 “自下而上”及其中的《过秦论》
第二节 以“明治维新”为中心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与“戊戌维新”相对应的“明治维新”
二 二元政体下的“自下而上”批判
三 《王政复古大号令》《五条誓文》与“自上而下”批判
第三节 彼得一世“欧化”和“野蛮”改革中的社会自我批判
一 彼得的童年和源于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
二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欧化”
三 彼得一世改革中的“野蛮”
四 “群臣造就伟大国王”与民众意识
第四节 社会自我批判历史案例引出的思考
一 社会自我批判历史案例中的普遍与特殊
二 社会危机与社会自我批判
三 社会自我批判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第六章 体现为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自我批判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现代的审视
一 “乌托邦”和《乌托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