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绪论:一种概念化与测量的本体语义学路径
1.1 概念的“杂耍”行为
1.2 概念语义学与测量:聚合、量度与转化
1.3 概念集、概念对、两极概念和类型学
1.4 产生复杂理论的复杂概念
1.5 结论
2 概念化与测量的基本框架
2.1 导论
2.2 完整性准则
2.3 冗余性准则
2.4 数据-指标层:平均值、或、阈
2.5 层次的重要性:民主、政体数据库与测量
2.6 结论
3 建构概念的准则:本体论、语义学和定义
3.1 导论
3.2 术语
3.3 范围准则
3.4 概念的基本连续统
3.5 二分法是有问题的
3.6 理想类型准则
3.7 灰色区域
3.8 概念对、否定和对立
3.9 否定的异质性
3.10 概念不对称准则
3.11 通过否定准则来定义
3.12 概念重叠准则
3.13 定义性属性准则
3.14 惯常嫌疑犯准则
3.15 复杂概念准则
3.16 因果力量准则
3.17 因变量准则
3.18 因果机制重叠准则
3.19 概念的同义反复
3.20 结论
4 语义的映射:将概念与数据-指标连接
4.1 导论
4.2 语义转换:受教育年限和“受过教育”
4.3 语义转换:线性与二分默认
4.4 概念的否定
4.5 概念对:概念不对称和对立
4.6 双极-不完全性准则与拉金形容词准则
4.7 默认模糊逻辑的语义转换
4.8 不重要变化准则
4.9 大变化域
4.10 规范化议题
4.11 语义转换与强度修饰性形容词
4.12 将连续统分类,作为重叠概念的语义邻域
4.13 非线性语义转换的分类
4.14 作为语义转换的“对数法”
4.15 结论
5 量度
5.1 导论
5.2 量度的多样性
5.3 区间值量度和比率量度的隐含转换
5.4 认识“O”
5.5 标准化
5.6 结论
6 概念结构:聚合与可替代性
6.1 导论
6.2 最弱联系概念结构
6.3 最优值概念结构
6.4 xF均结构
6.5 结论
7 灰色区域与混合概念
7.1 导论
7.2 什么是混合概念
7.3 灰色区域里的不一致
7.4 灰色区域的线性插值法
7.5 灰色区域和混合概念
7.6 因果假设、研究设计和案例选择
7.7 结论
8 类型学
8.1 导论
8.2 范围问题
8.3 类型学互斥规则
8.4 类型学穷尽规则
8.5 名义类型和有序类型
8.6 潜变量和类型学
8.7 结论
9 内涵-外延:概念结构与经验描述
9.1 导论
9.2 理想类型:零外延
9.3 充分必要条件概念结构和概念外延
9.4 添加维度、增加外延:被性别化的福利国家
9.5 连字符概念Ⅰ:充分必要条件结构
9.6 连字符概念Ⅱ:嵌套概念
9.7 连字符概念Ⅲ:非标准语义
9.8 结论
10 双层理论:复杂因果理论中的复杂概念
10.1 导论
10.2 双层理论的结构
10.3 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
10.4 第二层的可替代关系:奥斯特罗姆一金登模型
10.5 双层理论的其他突出案例
10.6 不同层次的本体论关系:唐宁与早期现代民主
10.7 双层理论:INUS、定性比较分析与SUIN
10.8 概念与因果机制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