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儒佛道三教关系的视角下,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中国佛教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中国佛教与中国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的密切关系。本书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所作的系统梳理和深刻揭示,全方位展现出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兼具学术性与文化传播性。
现在我们也看到国家在提倡所谓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词是作为政治上的要求提出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作为我们个人,这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讲到和谐,我们经常讲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实还有人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和谐其实包括很多,最终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和谐其实离不开每个人自我的身心和谐。2006年我到杭州去参加了首届世界文化论坛,那是一个全球性的论坛,来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当时提出来的一个会议主题或者最基本的渴望就是和谐世界重新开始,这确实也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佛教里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唯物心经》。《唯物心经》里面有一句名言就是讲心与世界的关系,它里面讲心净则物净。佛教作为理想,当然要成佛,如何建立呢?如果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清净了,那么世界肯定就能清净了,这确实涉及了佛教的根本性问题。今天我的报告题目是佛教文化历程,我一拿到这个题目第一个感觉就是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佛教的内容太丰富了。佛教在印度产生,本身博大精深,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宗教,宗教就要有宗教信仰。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有一整套的哲学在为它的信仰服务,所以有人把佛教称为哲学的宗教。即使在过去批评宗教、批评佛教的年代,对佛教的哲学还是加以肯定的。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讲过,只有在希腊人和佛教徒那里才能找到世界需要的辩证思维。佛教作为宗教有宗教的准则,有宗教的信徒,有宗教的修行,有宗教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构成了佛教优秀的部分。但是这些内容不是最核心的。什么是佛教最核心的思想?解脱。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所谓解脱,首先是要被束缚住了,比如人被绳子绑住了,要把绳子解掉,这是解脱。佛教认为人是被各种烦恼、痛苦束缚住了,所以它的理想是解脱。然后它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许多论证,比如为什么说人是痛苦的?人怎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人的痛苦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形成了业报等等概念。当然佛教后来的发展越来越抽象,实际上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宗派都是围绕着这么一个核心问题来解答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想把一个话题限定在某一个方面,因为佛教从时间上看也有2500多年历史,传到中国也超过了2000年。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不同的时代,从汉代到魏晋、隋唐,一直到当代的海峡两岸,它有一个基本不变的东西。另外佛教非常强调一个所谓对基的问题,对基的问题意思就是说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生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佛教非常强调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佛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它把佛陀比作一个医生,意思就是说众生有病,佛陀开方子给病人吃药,不同的人病不一样,当然就应该吃不一样的药。所以佛教里面号称有八万四千法门,按照佛教讲起来八万四千法门解决八万四千种烦恼。当然这是比喻的说法,未必有八万四千。
大家有时候看佛经,会觉得都是佛经但是不一样,一会儿是大乘、一会儿是小乘,一会儿是密宗,一会儿是禅宗。实际上在现当代,佛教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应该这么理解,佛教对治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药。我们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说你感冒了,那么好的医生就会给你开感冒药。如果大家对这个医生崇拜得不得了,说这是一个良医,药到病除。下次你拉肚子了,你还是拿感冒药来吃,你说这是良医配给我的,一吃就好。另外一个人会说,不对,你这次是拉肚子,他配的药会是不一样的,这样两个人就会发生争论。实际上我个人觉得佛教发展中的很多争论都是没必要的,像后来中国到了唐代,禅和教争得很厉害。禅是以心传心,教是以佛陀的说法为准。一个是要抛弃经典,另外一个不要抛弃经典,一个说经典就是不可言传的,另外一个说佛陀亲自说的,你怎么说不对呢?后来说禅是我心,教是佛语,诸佛心口。就是说你讲以心传心,你讲佛所说的经典语句,佛的心和佛的语怎么可能相违背呢?佛教里面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悟到了根本的,那就是我们讲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否则就是像刚才讲的看病的例子,不在于是感冒药还是腹泻药,而在于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药。这样的话,就像大家到大药房里看到有不同的药,每个药治的病是不同的。
在座各位有些可能对佛教有了解,有些只是听说,这样的话下面的介绍也会增加我的难度,我不知道怎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在佛教里面佛陀有一个特异功能,他说他能够做到“同听异文”,大家一样在听,但是可以听到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我讲数学,我讲1+1,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好需要,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就太浅了,但是讲微积分的话大学生就正好需要,而小朋友就听不懂了。同听异文就是佛陀所讲的内容大家听到的正好是自己所需要的。佛教里面的内容很多,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再进一步去了解佛教。比如说,在一个大超市或者是大药房里面有很多东西,我希望带着大家去看一下,而不是说一会儿是大乘、一会儿是小乘,大家不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把佛教的大概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可以留下一些时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我个人觉得,佛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是产自于印度,到了唐代,中国就成为佛教的传播中心,所以我们经常讲,佛教创立在印度,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佛教经过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转化成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个宗教。在现代,如果说信基督教还有人认为是信洋教的话,信佛教就不会有人觉得是信洋教了。这就在于佛教传到了中国以后,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唐代以后就完全变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宗教。比如说唐代以后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宗派就是禅宗,到了后来流传得非常广泛的是,信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个宗教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中心,所以我们现在讲佛教,就是讲的民族宗教。现在大家说要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了解民族文化,从汉代以后,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等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佛教文化当中去理解。佛教博大精深,对于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前面讲了,不同人的问题不一样,希望介绍了大概情况以后,大家以后有时间、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体会、去探索。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印度之源
第一节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第二节 佛教的分化与发展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
第二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开端(汉代)
第一节 佛教的初传
第二节 中印文化的最初碰撞与反应
第三节 汉代译介的佛学两大系统
第三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初具规模(魏晋)
第一节 佛教在三国时的展开
第二节 两晋佛教与玄佛合流
第三节 中国佛教学者的崛起
第四节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第四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趋于繁兴(南北朝)
第一节 南北朝的分裂与佛教的隆盛
第二节 僧官制度、寺院经济与世俗的佛教信仰
第三节 讲习经论的盛行与佛教学派的林立
第四节 竺道生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
第五节 儒佛道相融相争与二武灭佛
第六节 佛教艺术
第五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隋唐)
第一节 隋唐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空前繁荣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三论宗
第五节 法相唯识宗
第六节 华严宗
第七节 禅宗
第八节 净土宗
第九节 其他各宗
第十节 佛教文学艺术与社会性活动的发展
第十一节 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新发展
第六章 中国佛教的由盛而衰及其新特点(宋辽金元)
第一节 佛教在衰微趋势中的持续发展
第二节 佛教各宗派的演变
第三节 佛教的内外融合
第四节 佛教向社会文化各领域的渗透
第七章 中国佛教的衰落与世俗化(明清)
第一节 佛教与政治
第二节 经藏的刻印与佛教著述
第三节 衰落中的佛教诸宗
第四节 三教合一与明代四大高僧
第五节 佛教的世俗化发展
第六节 居士佛教的兴起
第八章 中国佛教在衰落中的革新(近代)
第一节 近代佛教的衰落与佛教文化的复兴
第二节 佛教的革新运动与人间佛教
第九章 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第三节 藏传佛教的特色及其流传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第五节 大乘佛教在少数民族地区
第六节 少数民族地区佛教的特点
第十章 中国佛教文化的对外交流
第一节 佛教东渐与西行求法
第二节 佛教中心与向外传播
第十一章 中印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缘起与无我
第二节 缘起论的展开
第三节 法印说与修行论
第十二章 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理论
第一节 性具实相说
第二节 法相唯识学
第三节 法界缘起论
第四节 修心见性论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文献索引
后记
增订版后记
新版(第三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