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人都能懂的心理学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5412627
  • 作      者:
    作者:(美)保罗·克雷曼|责编:隋丹//徐芳|译者:苗华建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美】保罗·克雷曼(Paul Kleinman),在纽约长大,常居纽约。2009年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艺术学位。他是非常幽默的作者。

 

译者简介:

苗华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已退休。从事英文翻译工作多年。主要翻译作品包括:《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世界主义: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规范》《心灵之光》《信息崇拜》《天空中的圆周率》《淑女与熊猫》《那么,你最后一次见父亲是在什么时候?》等十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心理学的教科书往往把值得注意的理论、原则和实验心理学的话语表达成繁琐、乏味的话语,以致弗洛伊德都会想压制它。这本《人人都能懂的心理学》削减了枯燥的细节和统计,为读者提供了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探索人类心灵的方法。它给你一堂丰富有趣的心理学课,让你能够灵活地运用心理学。 如何了解错综复杂的心理,认识自己、解读他人,这本《人人都能懂的心理学》能够提供包括那些你不知道但却是你乐于寻找的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我差异理论

成就感的作用(或者缺乏成就感的后果)

 

1987—1999年,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利·希金斯(Edward Tory Higgins)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追溯产生沮丧与焦虑情绪的根源,把这个理论称为“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按照希金斯的理论,患者如果感觉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就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如果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和承担责任,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如果患者在其一生中意识到完成了目标和实现了理想,就能获得某种可靠的回报,比如,赢得别人的承认与爱戴。理想与成就如果趋于一致,就会形成一套原则体系,成为实现理想生活的指导思想。如果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他们会渐渐认识到,自己不会获得安全的回报,就会出现沮丧、焦虑和失望的情绪。

自我差异理论还认为,患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履行职责和义务,以避免受到惩罚,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历会转化为一套抽象的原则,成为指导他们生活的思想。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履行这种指导思想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就会受到惩罚。受到惩处时的感觉就形成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自我差异理论的证据

 

1997年,希金斯和同事们共同实施了一项实验,目的是论证自我差异理论是否合理。

实验要求实验对象列举他们希望拥有的那些品质,然后再列举他们应当具有的那些品质,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的品质”和“应有的品质”。随后,要求实验对象列举自己具有哪些品质。在实验的最后阶段,实验对象要用评估表对自己经历过的情绪做出评判,评判表把这些情绪分成4个等级。

实验的结果与自我差异理论的论证结果是一致的。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理想的人,也就是实际—理想之间存在差异的人,有程度更高的沮丧情绪;那些认为自己没具备应有品质的人,也就是实际—应有之间存在差异的人,有程度更高的不安情绪。

 

质 疑

 

自我差异理论有几个复杂的因素值得关注。自我差异是否会产生上述情绪,取决于目标是不是自己选择的。希金斯认为,没有实现别人设置的目标,会产生尴尬和羞耻的情绪,却不会产生失望和沮丧的情绪。同样,没有履行别人规定的职责,会产生怨恨的情绪。

1998年,研究人员实施了一项研究计划,旨在向自我差异理论发出质疑。这项研究计划认为,任何类型的自我差异都会产生羞耻的情绪,实际—理想之间的差异,以及实际—应当之间的差异,它们产生的实际上是沮丧的情绪,而不是焦虑的情绪。很多研究项目都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以取代希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上述计划是其中的一项。一些试图替代自我差异理论的理论如下。

 

对金钱的期待

 

对很多人来说,在到手的金钱、地位和财产与期待的金钱、地位、财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产生沮丧情绪和不安情绪的持续性根源。获取并不断地增加财富,是人普遍的心理期待。但是,相关的研究已经表明,财富不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福祉;相反,还可能对人的生活状况造成伤害。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人希望得到比目前更多的金钱,但是,这不会对人的情绪和生活满意程度产生任何影响。到手的金钱与期待到手的金钱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的福祉(情绪和生活满意程度)构成了反比的关系。

 

多重差异

 

1985年,阿里克斯·米查罗斯(Alex Michalos)创建了多元差异理论(Multiple Discrepancy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由于三件事情而不满意或者不快乐:首先,如果一生需要的资源不同于(甚至多于)重要人物所拥有的资源(也就是社会比较差异);其次,如果在某个时间段里获取了很多资源,以后却没有了这种机会(也就是以往比较差异);最后,如果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也就是愿望差异,类似于自我差异理论)。

 

不理想的自我

 

一些研究人员不关心实际—理想之间的差异,在他们看来,由“不理想的自我”所产生的差异,对人的情绪和生活满意程度有更重要的影响。1987年,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丹尼尔·M.奥格尔维(Daniel M.Ogilvie)主持了一个研究项目,目标是评价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不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为了对不理想的自我做出评估,实验对象要描述在最糟状况下自己的表现。这项研究发现,实际自我与不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与生活满意程度有着很强的关联;而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则与生活满意程度没有很强的关联。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而建立的理论认为,不理想的自我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而理想自我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它。

 


展开
目录

伊万·巴甫洛夫 001

(1849—1936)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007

(1904—199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013

(1856—1939)

安娜·弗洛伊德 021

(1895—1982)

劳伦斯·科尔伯格 026

(1927—1987)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 030

(1933—1984)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037

(1870—1937)

基本的群体理论 041

菲利普·津巴多 046

(1933—1996)

所罗门·阿希 051

(1907—1996)

约翰·B.华生 056

(1878—1958)

赫尔曼·罗夏 061

(1884—1922)

视觉感知 078

完形心理学 084

认知心理学 090

认知失调理论 098

内驱力减少理论 103

哈里·哈洛 107

(1905—1981)

让·皮亚杰 112

(1896—1980)

阿尔伯特·班杜拉 117

(1925—1996)

卡尔·罗杰斯 122

(1902—1987)

亚伯拉罕·马斯洛 126

(1908—1970)

智力理论 132

库尔特·勒温 138

(1890—1947)

卡尔·荣格 142

(1875—1961)

亨利·默里 147

(1893—1988)

左脑与右脑 152

爱 156

卡伦·霍妮 162

(1885—1952)

约翰·鲍尔贝 168

(1907—1990)

归因理论 174

情绪 180

性格 187

领导力理论 192

梦 196

艺术疗法 201

催眠 205

阿尔伯特·艾利斯 208

(1913—2007)

认知行为疗法 213

启发法 218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221

(1892—1949)

神奇数字“7±2” 227

埃利希·弗洛姆 230

(1900—1980)

慈善的撒玛利亚人实验 235

人格障碍 239

分离性障碍 244

罗森汉实验 248

大卫·库伯的学习风格理论 252

焦虑症 257

玛丽·安斯沃斯和陌生情境实验 263

心境障碍 268

利维·维谷斯基 273

(1896—1934)

躯体形式障碍 277

虚假共识效应与虚假独特效应 281

应 激 285

自我差异理论 290

索 引 295

再版译后记 3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