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评定与培养研究
0.00     定价 ¥ 1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3344
  • 作      者:
    作者:杨丽珠|责编:孙文影//高丽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儿童、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培养其健全人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选择。 本书综合采用量表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索了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指标体系(结构),促进了人格研究的理论创新;制定了基于全国样本的标准化系列人格评定工具,建立常模;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跨阶段的发展特点;探究了家庭、教育机构(幼儿园或学校)、同伴群体等环境因素,气质、神经机制等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设计了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实验游戏库、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互动体验式活动库、初中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团体体验式活动库;进行了教育现场实验,探索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培养模式。 本书适合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以及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及家长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内涵,阐述了研究儿童、青少年人格评定与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概括了相关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研究问题,构建了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健全人格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一、健全人格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人格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研究,并迅速形成了心理学的新分支—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从自然属性(个体的人格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品质的综合表征)及社会属性(个体的人格是个体在环境、文化的影响下适应社会关系的自我表现)来表述。我们借鉴了以往的理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格具有调控能力及动力性。换言之,我们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形成的,独*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动力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这一观点不但兼顾了人格的生物基础,也考虑到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反映了人格发展具有稳定性、动力性、整体性、独*性等特点。
  作为决定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人格会直接影响人们在环境变化及其适应过程中的态度、信念、情绪和行为。健全人格是从人格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它随着个体人格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结构性的概念w。如果个体人格要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人格各维度间均衡统一地发展。换言之,其中任何一个人格维度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个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外在或内在的问题。以认真自控维度为例,过度控制型人格在此维度上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由于过于死板,会表现出过度追求完美、焦虑抑郁、不善表达自我、自我批判等内在问题;而低控型人格的个体由于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会出现多种行为问题,如药物滥用、攻击性行为、学业不良等x。
  健全人格也称完美人格、优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种积极人格特征的有机整合y。我们通过多轮综合研究发现,幼儿、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格维度相同,但是各个维度下的特质却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人格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即其发展具有动态性。结合多方学者对健全人格的理解,从人格测量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可以从其内部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的角度归纳,其内涵具有独*性。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是指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和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的健康、均衡、稳定的发展z。幼儿健全人格是指在幼儿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如聪慧性、文艺兴趣、自主进取、探索创新、坚持自制、认真负责、攻击反抗、善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开朗、暴躁易怒、敏感焦虑、诚实知耻、同情利他、合群守礼的健康、均衡、稳定发展。小学生健全人格是指在小学生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如聪慧性、探索创新、文艺兴趣、自主进取、认真尽责、攻击反抗、坚持自制、同情利他、合群守礼、诚实知耻、暴躁易怒、敏感焦虑、善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的健康、均衡、稳定发展。初中生健全人格是指在初中生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如条理性、计划性、责任心、坚持性、攻击反抗、合群性、诚实守信、同情利他、聪慧性、探索创新、自主性、暴躁易怒、敏感焦虑、忧郁、精力充沛、善交际性、乐观开朗的健康、均衡、稳定发展。
  二、研究意义
  儿童、青少年期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儿童的早期经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同伴关系和学校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其人格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综合品格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受到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这都会给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带来难得一见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委托林崇德先生主持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种主要表现,其中自主发展方面包括健康生活素养,而健康生活就包括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是21世纪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不仅对探讨遗传、环境、教育的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有效评价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个体差异,并制订相应的培育方案,更好地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影响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社会问题,提高儿童、青少年的生命质量,提高儿童、青少年的核心素养,推进素养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系统的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指标体系,促进人格研究的理论创新
  人格是在遗传素质和环境教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个体主动建构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连续性,又呈现出独*的年龄特征;既有共同的发展路径,又蕴含了丰富的个体差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理不断受到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在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领域,许多实际问题凸显,如独生子女的教养,单亲、离异、重组等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人格的发展,祖父母代养对儿童人格的影响,青少年网络依赖的现象,学校应试教育方面的压力,城乡儿童享受教育资源的失衡,儿童缺乏责任感、忍受挫折的能力差、独立性差、不善于合作等,所有这些都给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个体在儿童期形成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因此,塑造健全人格应是儿童、青少年教育倡导的方向,也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结构(指标体系)、发展特点,努力展现儿童、青少年对环境变迁的适应,对文化价值观念的探索和对道德与创新人格的追求,努力使指标体系反映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内容、动态特点、时代特色和文化特征,并依据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结构及其发展特点,制定了适用于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培养的总目标及相应的年龄的阶段目标,以设计的培养活动库作为自变量进行系统的培养实验。这不仅能够为更广泛地开展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还能揭示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规律,构建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模式,从而达到理论创新。
  (二)开发基于全国样本的标准化系列人格评定工具,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人格的结构及其发展历来都是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西方对人格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相对成熟,国际上主流的人格评定工具多是西方文化的反映,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基础还相当薄弱,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大多直接运用修订的国外量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语言等值性、功能同质性、文化差异性和价值观念导向性等方面的局限。本书致力于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评定的中国化研究,在借鉴和使用已经被证明可信、有效的国内外人格评定工具的同时,编制各年龄阶段人格整体评定量表、常模及情境实验评定工具,尤其是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评定量表全国常模。同时,完善中国幼儿人格教师评定量表、中国小学生人格教师评定量表和中国初中生人格自评量表的标准化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评价提供标准化研究工具,为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培养,人格障碍和诊断,以及幼儿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明确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促进相关的课程和教材开发
  在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培养中,偏重文化学习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这反映了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制定相对滞后。本书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生理、气质、家庭、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在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综合采用脑电、眼动、追踪、访谈、问卷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另外,提炼人格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人格结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之上,分别确定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人格培养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制幼儿游戏活动方案和中小学生全员互动体验式教育活动方案,通过大样本的教育现场实验检验其有效性,为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教材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为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教师素养,促进儿童、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发展
  有效的教育政策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条件,为此不少国家都致力于相关政策的研究。例如,日本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提出幼儿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目标;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全人教育;1994年,国际性机构“促进社会情绪学习合作组织”(Collaborative to Advanc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AL)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AL)项目。该项目将社会情绪能力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必修课程;另有学者通过设置实验学校和控制学校考察人格教育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人格教育方案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和认知发展,人格教育方案也提高了教师的自我评价,并为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发展提供信息ff。本书研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各部门信息共享、教育和心理引导氛围的优化,为学校管理体制、教师进修状况、咨询机构运行状态、校外专业机构合作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培养全体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心理差异。人格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资源的来源,标志着个体心理的健康情况。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个体人格成长的关键目标,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中小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健全人格有利于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健全人格能将心理、情感、认知能力整合为一套行为技能,从而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努力克服对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改正缺点和弥补不足,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五)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人格的培养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并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种体现并不是盲目、生硬地强迫儿童、青少年去接受,而是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根植于他们的思想之中,从认同认知阶段转化为行动阶段,真正做到知、行同步。个体内在的核心价值观主导着个体的内在和谐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应具有和谐的内在、良好的认知、积极的情绪和优良的意志品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就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儿童、青少年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不仅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
展开
目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健全人格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指导思想 6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与理论框架 13
第二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结构、评定量表编制与常模建立 18
第一节 中国3~6岁幼儿人格结构、教师评定量表编制与常模制定 18
第二节 中国6~12岁小学生人格结构、教师评定量表编制与常模制定 32
第三节 中国12~15岁初中生人格结构、自评量表编制与常模制定 45
第三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纵向发展特点及分数等值与跨阶段纵向发展特点 55
第一节 儿童人格群组序列追踪发展特点 55
第二节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分数等值与跨阶段发展特点 79
第四章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分数等值后人格类型及跨阶段纵向发展特点 111
第一节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分数等值后人格类型划分 111
第二节 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类型跨阶段纵向发展特点 125
第五章 人格发展与生理的关系 136
第一节 初中生人格特质:自我控制的ERP研究 136
第二节 初中生人格特质:情绪稳定性的ERP研究 155
第三节 初中生人格特质:外倾性的ERP研究 175
第四节 人格改变的动力—从社会基因视角看天性与教养之争 193
第六章 人格发展与气质的关系 206
第一节 幼儿气质对自我控制与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206
第二节 幼儿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218
第七章 人格发展与家庭的关系 228
第一节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和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228
第二节 父母教育价值观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238
第八章 人格发展与学校的关系 252
第一节 教师期望对初中生人格的影响 252
第二节 教师期望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263
第三节 小学生友谊质量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 275
第九章 人格发展与重金属音乐的关系 289
第一节 背景中的重金属音乐速度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289
第二节 背景中的重金属音乐速度对认知控制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295
第十章 人格的作用 306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自我与心理时间旅行 306
第二节 小学生努力控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314
第三节 初一年级学生人格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辽宁省17.5万名初一年级学生数据的分析 325
第十一章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334
第一节 全国3~6岁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334
第二节 6~12岁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48
第三节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69
第十二章 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 397
第一节 游戏训练能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397
第二节 音乐训练对幼儿自我控制的促进 407
第三节 音乐律动对幼儿自我控制的促进 425
第十三章 理论总结、教育建议与未来展望 438
第一节 理论总结 439
第二节 教育建议 454
第三节 未来展望 471
后记 4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