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刺激与步骤
1.1 声音的时域与频域特性
1.2 由扬声器及耳机播放的声音
1.3 方法与步骤
1.4 刺激:感觉与数据平均
第2章 听觉区
第3章 听力系统中的信息处理
3.1 外周系统中声音的预处理
3.2 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处理
第4章 掩蔽
4.1 噪声掩蔽纯音
4.2 有调音对纯音的掩蔽
4.3 心理声学调谐曲线
4.4 时间效应
4.5 掩蔽“相加”
4.6 掩蔽模型
第5章 音调与音调强度
5.1 纯音音调
5.2 谱音调模型
5.3 复音音调
5.4 虚拟音调模型
5.5 噪声音调
5.6 声学后象[茨维克尔音(Zwicker Tone)
5.7 音调强度
第6章 临界带与兴奋
6.1 确定临界带宽的方法
6.2 临界带率尺度
6.3 临界带级和兴奋级
6.4 兴奋级与临界带率和时间的关系
第7章 最小可觉声音变化
7.1 最小可觉幅度变化
7.2 最小可觉频率变化
7.3 最小可觉相位差
7.4 部分掩蔽对最小可觉改变的影响
7.5 最小可觉改变模型
第8章 响度
8.1 响度级
8.2 响度函数
8.3 谱效应
8.4 谱部分掩蔽响度
8.5 时间效应
8.6 时域部分掩蔽响度
8.7 响度模型
第9章 尖锐度和感知愉悦度
9.1 影响尖锐度的因素
9.2 尖锐度模型
9.3 感知愉悦度的影响因素
9.4 感知愉悦度模型
第10章 波动强度
10.1 波动强度的影响因素
10.2 波动强度模型
第11章 粗糙度
11.1 粗糙度的影响因素
11.2 粗糙度模型
第12章 主观时程
12.1 主观时程的影响因素
12.2 主观时程模型
第13章 节奏
13.1 影响节奏的因素
13.2 节奏模型
第14章 耳朵自身的非线性畸变
14.1 偶次畸变
14.2 奇次畸变
14.3 非线性畸变模型
第15章 双耳听觉
15.1 最小可觉双耳延迟
15.2 双耳掩蔽声级差
15.3 偏侧性
15.4 定位
15.5 双耳响度
第16章 应用实例
16.1 噪声控制
16.2 在听力学中的应用
16.3 助听器
16.4 广播和通信系统
16.5 语音识别
16.6 音乐声学
16.7 室内声学
音轨说明:心理声学演示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