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富(32开平装)》:
为了表现对施瓦布的尊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被安排坐在了施瓦布的右边。摩根也认为这个宴会有些无聊,只打算来走个过场而已。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媒体,都觉得这次的宴会客套无趣。所以,关于这场晚宴的报道在报纸上只有寥寥几笔。
宴会的两位主办人和在场的各位身价不菲的客人们一起按照流程吃了七八个菜之后,就接近尾声了。宴会期间大家很少交流,而且很多金融界成功人士甚至都没有看到施瓦布。虽然施瓦布的事业在莫诺加和拉河沿岸发展得如日中天,但是这里的人对他知之甚少。晚宴结束,客人们正要离开时,却无人知道,价值10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即将诞生。历史上对施瓦布的演讲没有任何记载,这是历史的遗憾。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施瓦布的演讲表现出了他的才智。或许因为施瓦布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他的表达通俗易懂,甚至可能有语法错误,但是对于那些身价不菲的宾客们却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金融界的成功人士被施瓦布的言语所折服。摩根本以为自己会对长篇大论的演讲感到厌倦,但在施瓦布演讲结束后,摩根又跟施瓦布畅谈了一个小时。
施瓦布在演讲中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挥到极致,更具有影响力的是他对于创立美国钢铁公司的详细计划。
曾经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引起摩根的注意,在饼干、糖、橡胶等综合领域后,再建造一个钢铁的综合公司,从而获取巨额财富。约翰·盖茨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位投机商人,曾多次怂恿摩根,希望与其合作,但摩根对他没有兴趣。莫尔兄弟(比尔和吉姆)是股票经纪人,他们曾成功地合并了火柴公司和饼干公司,也尝试着去合并钢铁公司,但失败了。艾伯特·加里是一位乡村律师,他希望通过钢铁公司合并来赚取利润,但因为他的虚伪,所以摩根根本看不上他的想法。
施瓦布的演讲让摩根感触颇深,这次演讲使他意识到,钢铁公司能为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过,当时很多人却认为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然而,在几十年前,约翰·盖茨就使钢铁界人士的想法发生了改变。约翰·盖茨曾合并数千家小型企业,然后开始涉足金融行业以获生机,所以他有“商业大盗”一的称号。约翰·盖茨把许多小公司合并成钢铁、电缆公司,甚至还与摩根一起创建了联邦钢铁公司。但是与由53人合作建立起来的托拉斯钢铁公司相比,盖茨合并后的公司则显得非常渺小。托拉斯钢铁公司以安德鲁·卡内基先生为首,摩根和盖茨都很清楚,他们的钢铁公司根本无法与卡内基公司在业界的实力相抗衡。
卡内基先生清楚摩根与盖茨的心思,他们试图通过合并小公司来与自己抗衡,从而获取更大利润。最初,他对摩根等人的想法很感兴趣,但后来,他对摩根等人试图挑战自己公司实力的行为感到愤怒,想回击这种行为。所以,他决定通过建立和对手一样的公司来打败对手。原本卡内基对电缆、管道等公司并不感兴趣,他只想销售铁制品。然而卡内基在得到施瓦布这个人才后,决定击败摩根等人。
结束与施瓦布的畅谈后,摩根找到了自己在合并钢铁公司时想要解决问题的答案。有人说,托拉斯公司没有卡内基的话就徒有虚名,就像没有干果的布丁怎么可以称为干果布丁呢?
施瓦布那天的演讲让摩根相信,虽然卡内基的公司比自己的公司规模要大,但自己也是有机会将其击败的。施瓦布在演讲中谈到钢铁在全球的需求市场,也提到效率重组,放弃效益差的公司而发展朝阳产业,还谈到公司管理、海外市场等方面。
另外,他还指出了像盖茨那样的“商业大盗”合并小公司的不妥之处。施瓦布猜想,他们无非就是希望通过合并这些小公司达到垄断的目的,从而获取丰厚利润。施瓦布对此想法进行了抨击,他说:“虽然垄断可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它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施瓦布说,有很多方法可以使钢铁行业繁荣发展,可以降低钢铁的生产成本,可以使钢铁产品多样化,还可以使钢铁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其实,施瓦布所倡导的这些做法就是如今的大规模生产。
宴会结束后,摩根回到家,仔细思考了施瓦布提出的美好蓝图。施瓦布回到匹兹堡,继续在卡内基公司从事钢铁事业,而其他人则时刻关注金融业的变化,准备随时敛财。
摩根花了一周时间仔细思考了施瓦布对钢铁行业的构想。深思熟虑后,他确定,使用施瓦布的经营方法不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损失,于是他决定邀请施瓦布与自己详谈,但施瓦布却有点儿害怕。施瓦布说,如果卡内基先生发现自己与竞争对手公司有来往的话,他一定会勃然大怒,因为卡内基曾下决心不涉足金融行业。后来,约翰·盖茨安排他们在费城的百乐威饭店进行“偶遇”。然而当施瓦布到达费城后,摩根却生病了,来不了,所以施瓦布就来到摩根在纽约的家中。
现在,有研究这段历史的经济学家说,当初历史上发生的那一切,可能都是由卡内基先生亲手安排的。是他私下鼓动施瓦布进行演讲,然后与摩根详谈,、但事情的真相却截然不同。
施瓦布被安排出售卡内基先生的公司时,他自己不确定卡内基是否愿意出售公司,特别是卖给那些狡猾的商人。但是施瓦布在赴约时,确实随身携带了各个钢铁公司的自身价值和盈利情况等数据。他把这些钢铁公司称为“金属业的希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