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外来的视角,却真正从内部重新思考中国问题。
2. 汉学大家驾驭两种语言的天赋在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古与今的厚重思考,中与西的平等对话。
4. 叩问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关切:中国的传统文化能为今天的世界带来什么?
序言
引论
一、重思中国:文化比较中的非对称性
二、现代化即为西化?
第一章 问题是提什么问题
1. 设定问题:儒家伦理学论述应该从何处开始?
2. 时代的挑战:理论化“内主体”的人(intra-subjective persons)
3. 葛瑞汉:于儒家人之观念的理论化中誓绝实体存在论
4.亚里士多德论对正确问题的追问
5.内在构成性关联学说
6.重要区分:割裂的“个体”与关系性构成的“个体性”
7.问题齐观:重申从何来,之何方
8.“立体式的”(aspectual)与“分析性的”语言:论述中的互补性
第二章 儒家经典如何表述“角色伦理”
1.人作为习得性的关系性臻熟(Achieved Relational Virtuosity)
2.儒家角色伦理学与对人的叙事性理解
3.仁:中国古代经典中称呼“角色伦理学”的一种方式
4.孝:儒家经典中“角色伦理学”的另一术语
5.儒:角色而非教义
6. 礼、体和作为“角色伦理学”的立体的词汇簇
第三章:叙事性的人性理念
1. 人之“存在”还是人之“成为”
2. 序曲:儒家关于人类文化的理念
3. 关于人之“存在”的“存在论”理解及“发展式”(Developmental)理解
4 葛瑞汉对孟子“性”的发展式理解的早期形态
5 葛瑞汉发展中的对“性”的叙事性理解
6. 孟子论“性”的常见误读
7.援引《孟子》以重申葛瑞汉关于“性”之叙事性的洞见
8.《孟子》论勤勉修身的作用
9.《孟子》与有志人生
10. 《孟子》与”心即性”的全息
11.“成”人叙事:总结
第四章: 全息性与焦点-场域式的人之理念
1. 儒家焦点—场域式的人之理念
2. 一即多,多即一
3 谐音双关:儒家创造意义的方式
4. 苏格拉底与孔子能否相与为友?
5. 孔子其人作为焦点—场域主体的模范
6. 杜威的“个体性”观念:一种关联的类比
7. 儒家焦点-场域之人与经典实用主义的共鸣
第五章 关系性自主与厚重选择
1.反省评估
2.以焦点—场域式的主体观念重新构想自主与抉择
3 作为人之“成为”及其世界之“度”的圣人式自主
第六章 整体主义、民主、人之经验的最优化
1.语境主义:誓绝“抽象之害”
2. 杜威与即时经验主义(Immediate Empiricism)预设
3. 儒家伦理学对角色的评估
4. 作为行仁方法的“恕”
5. 杜威与民主“理念”
6. 怀特海与民主的宇宙论基础
7.唐君毅的儒家“理念”:最优化的人类经验
8. 儒家“理念”及其调节“形式”之追寻
第七章 从人之“成为”到一种过程宇宙论
1. 阐释的前提预设
2. 一种厚实概括:区分“事件”(event)与“事物”(object)
3 一种厚实概括:区分“阶段”(phases)与“要素”(elements)
4. 一种中国宇宙论及“其自身的因果与逻辑”
5. 势:对“物”之逻辑及“外在因果”的审美化替代方案
6.《易经》:一份宇宙论语汇
7. 唐君毅与《易经》宇宙论
后记:缘何为革新世界文化秩序建立儒家人论?
译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