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导论
一、“回到”乡村与“进入”乡村: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学术史考察
二、伦理学何以“进入”乡村: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四个基本方面
三、伦理学如何“进入”乡村: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基本立场与方法
第一章 伦理与中国乡村社会
第一节 乡村社会及其伦理内涵
一、乡村的概念及其相关维度
二、农民的界定及其类型
三、乡村社会与乡村伦理
第二节 乡村社会的传统伦理特质
一、差序格局在场式的交往伦理
二、家族式维生型的经济伦理
三、人治法制化的治理伦理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新型伦理秩序
一、乡村社会伦理秩序的“失灵”样态
二、乡村社会伦理秩序“失灵”的内涵及原因
三、新乡村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
第二章 中国乡村伦理的历史传统与特征
第一节 道德生成和传承的根基:家庭(族)的道德教化和养成
一、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伦理关系
二、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生产与生活融合中的道德教化
第二节 道德选择和评价的基础:经济价值观与德性品质的固化强化
一、重本抑末的传统价值观
二、恋土重农的经济价值观
三、酬勤尚俭的德性品质
第三节 道德环境与文化的生成:农业伦理的基本属性与价值取向
一、“顺守天时”的自然秩序观
二、“崇尚勤劳”的个体生活观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
第四节 道德制度和规约的设置:礼治秩序的形成和作用
一、村规民约的自治伦理
二、乡绅长老的道德权威
三、纲常礼教的秩序维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乡村发展与乡村伦理的变迁(1840--1949)
第一节 晚清帝制下的乡村衰落与道德危机(1840--1912)
一、封建统治衰亡与传统乡村道德败落
二、外国侵略对乡村伦理文化的影响
三、动荡局势对乡村伦理本位格局的冲击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与伦理觉醒(1912--1949)
一、三民主义对乡村伦理觉醒的积极作用
二、乡村建设运动对乡村伦理秩序的塑造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乡村革命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乡村伦理的交织与冲突
第一节 权力集中与农民平等意识的增强
一、土地改革增强了农民的平等意识
二、人民公社化:一种集权模式的兴起
三、集权模式的发展选择及其平等限度
第二节 集体化与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一、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二、平均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僭越
三、平均主义“改造”中农民的主体性缺失
第三节 “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冲突与融合
一、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与“集体本位”的道德原则
二、包产到户的个体生产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要求
三、农本立场上的“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整合
第五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乡村伦理图景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家庭伦理
一、新型乡村家庭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型乡村家庭伦理的挑战与建构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经济伦理
一、传统乡村经济伦理的现代转型
二、现代乡村经济伦理的基本向度
第三节 改革进程中的乡村生态伦理
一、乡村生存方式的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二、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博弈
三、环境治理与乡村生态伦理之建构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的乡村治理伦理
一、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二、现代乡村治理伦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与伦理重建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伦理现代转型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乡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中国乡村伦理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转身(份)”中的中国乡村与农民及其道德图景
一、“转身”: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二、“转身”中的乡村: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农民:身份的转变、固化和认同
第三节 乡村伦理的现代重建: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一、确立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
二、重视“地方性道德知识”对乡村伦理现代重建的资源意义
三、以“记得住的乡愁”为乡村伦理的现代建构提供独特的道德文化之根
结语:谁之乡村?何种伦理?——中国乡村伦理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两大问题
一、谁之乡村:农民的主体地位与中国乡村伦理的主体建构
二、何种伦理:村庄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资源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