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传统与伦理学(当代道德哲学的思考)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821857
  • 作      者:
    作者:陈泽环|责编:吕高升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关于当代文化传统与伦理学关系进行思考总结的研究论著,是作者在历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作者从哲学基础、体系构建、德性培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基于“中华文明”的视角探讨能够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伦理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论为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文化自信”范式,其实质就是基于对文明、文化和道德的本质属性——时代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的学术论证,以融通古今中外各种伦理学资源。其中德性伦理学是构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主导性类型,确认德性伦理学为主体,这就突出了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伦理学具有帮助中国年轻一代成为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之时代新人的意义。
展开
目录
前言 当代伦理学的宏大叙事
一、当代伦理学的民族复兴使命
二、当代伦理学的文化自信范式
三、当代伦理学的德性伦理类型
第一篇 哲学基础论
第一章 民族复兴与伦理学范式的创新
一、当代伦理学考察的新视角
二、当代伦理学发展的新基点
三、当代伦理学构建的新范式
第二章 文化观与当代伦理学的建构
一、大文化观与小文化观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立场
三、小伦理观与大伦理观
第三章 文化自信的学术论证
一、文化是不同于经济、政治的观念形态
二、文化有不同民族之类型
三、文化结构论、形态论和类型论的统一
第四章 坚持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独立性
一、坚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
二、弘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方法
三、实现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路径
第五章 文化创新与文化观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二、文化的一元说与多元说
三、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六章 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与国家认同
一、亨廷顿美国国民特性论的含义
二、亨廷顿美国国民特性论的实质
三、国家认同中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
第七章 意识形态、文明根柢与道德基因
一、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二、作为文明根柢的儒学
三、作为道德基因的儒学
第二篇 体系构建论
第八章 当代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一、伦理学话语体系与民族命运
二、伦理学话语体系与指导思想
三、伦理学话语体系的融通创新
四、伦理学话语体系与文化自信
第九章 伦理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学科逻辑
一、宏大叙事与专业研究的相反相成
二、指导思想与文化立场的互补融通
三、政治引领与道德共识的相辅相成
第十章 当代伦理学发展的综合创新路径
一、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作为综合创新成果的伦理学
三、当代基础伦理学的深入探究
四、路径中的主体、根基和滋养
第十一章 伦理学发展路径中的“和”与“同”
一、权利伦理的适当定位
二、“和而不同”的发展路径
三、“和”的本质在于“生”
四、人类伦理的有益滋养
第十二章 应用伦理学的文明根柢
一、道德冲突和应用伦理学
二、应用伦理学的文化背景
三、应用伦理学的新任务
四、儒家生命伦理学的探索
第十三章 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生命伦理学
一、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路径
二、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念
三、生命伦理学的中国贡献
四、从敬畏生命到敬佑生命
第十四章 经济伦理与文明类型
一、伦理道德和经济伦理基本问题的确定
二、论证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的道德主题
三、从经济的目的、规范到社会文明类型
第三篇 德性培育论
第十五章 树立和培育合理的文化观
一、文化观的涵义与意义
二、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三、时代新人与文化传统
第十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一、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
二、民族命运与文化自信
三、综合创新与文化根基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伦理学的开拓
一、坚持伦理学发展的正确导向
二、探索伦理学构建的合理路径
三、倡导知行合一的德性伦理学
四、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第十八章 中国文化和道德的“形神统一”
一、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
二、形神统一也是伦理道德的文化生命结构
三、形神统一结构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推进
第十九章 中华文明、大文化观与公民道德
一、文明指特定文化精神的大社会共同体
二、中华文明根柢与经脉论的背景与方法
三、传承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传统美德
第二十章 中华文明、社会形态与道德生活
一、再现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的风骨和精义
二、作为中华文明史有机构成的道德生活史
三、努力传承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宝贵遗产
第二十一章 中华文明与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
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性
二、“文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三、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文明”
结语 民族命运与文明、文化的独立性
一、文化主体性的失落与重建
二、实现中华伦理文化的复兴
三、民族复兴的最终与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后记 从继续革命到修己安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