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5)
一 基本史实的还原(5)
二 历史语境的重构(7)
三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12)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进路(14)
第一章 碰撞前的中西智识资源(17)
第一节 中国的智识资源(17)
一 格物穷理:从“明明德”到“费罗所非亚”(18)
二 尚未被发现的“中国逻辑”(21)
三 朴学:从典籍理解自然(25)
第二节 西方的智识资源(30)
一 古典归纳逻辑的演进(30)
二 职业科学家基于科学实践的反思(34)
三 科学普及中的归纳逻辑普及(40)
小结(43)
第二章 新教精神、归纳科学与归纳逻辑译介(45)
第一节 传教士译介归纳科学的兴起(46)
一 “默顿论题”视域下的传教士科学译介(46)
二 早期科学译介中的归纳元素(52)
第二节 “理”“法”“机”:《新工具》在华早期形象的演变(55)
一 格致新“理”:将培根思想置于传统理学框架(55)
二 格致新“法”:展示培根方法的实用性(63)
三 格致新“机”:对“中体西用”的适应(68)
小结(73)
第三章 新式教科书与归纳逻辑译介(75)
第一节 “即物察理之辨论”:“西学启蒙十六种”中的归纳逻辑(75)
一 译介情况(76)
二 作为辨析论说之学的逻辑学(81)
三 “即物察理之辨论”的认识论特征(85)
第二节 “充类”“引进辨实”“希卜梯西”并存:《心灵学》中的归纳逻辑(92)
一 译介情况(92)
二 “充类”: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归纳(95)
三 “引进辨实”:作为逻辑推理的归纳(98)
四 “希卜梯西”:作为心理活动的归纳(102)
第三节 “类推之法”:《理学须知》中的归纳逻辑(105)
一 译介情况(106)
二 兼顾“相因之事”与“相因智慧”的“理学”(108)
三 重要而不必要的“类推之法”(110)
小结(113)
第四章 中国文人对归纳逻辑的选择性接纳(115)
第一节 新旧认识论的过渡(116)
一 从“古人之言”到“实在证据”(116)
二 认识论个人主义与政治个人主义之间的张力(120)
第二节 从“辨学”到“辩学”:为“中国逻辑”辩护(124)
一 “辨学”内涵的延伸(124)
二 “辨学”与“辩学”等同关系的形成(128)
小结(131)
结语(132)
附录(136)
参考文献(144)
索引(170)
后记(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