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见证了几场摇撼现代心灵的重大灾难,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也伴随着以主体为中心的哲学信念的碎裂崩塌。人文主义是否还有未来,取决于它是否能够面对新的挑战。人文主义的生命力及其历久弥新的吸引力,毋宁说正在于关于人类的信念与不灭的希望。本书融汇哲学史与社会文化史,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角落,重视思想、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影响广泛的西方文化揭示历史根源。
新版力图重现经典文本,复刻英文原版装帧,还原上百幅画作、照片及影印手稿原貌;希望无论是精于一域的专家学者,还是爱好人文的普通读者,都能够从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从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巨匠彼特拉克、阿尔伯蒂,从近代思想家笛卡尔、洛克、康德到现代文化塑造者尼采和弗洛伊德,莎士比亚、歌德、托克维尔、穆勒、罗素、威廉·詹姆斯、马克斯·韦伯、托马斯·曼……人文主义不是一种思想流派或哲学学说,而是一种宽泛的倾向,一种思想和信仰的视角,一场哲学、文学、社会、政治、心理和艺术诸领域天才人物持续不断参与其中的辩论。
“人生来不是为了懒散地日渐衰弱,而是为了积极地参与宏伟之事。”(阿尔伯蒂)
“人是那些无法预知自己结果的起因的产物;人的起源、人的成长、人的希望和恐惧、人的爱和信仰,都仅仅是原子偶然组合的结果;似火的激情、英勇的行为,以及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都无法阻止个人的生命走入坟墓;各个时代所有的劳作、所有的忠心、所有的灵感、人类天才在鼎盛时期的所有光亮,都注定会在太阳系的宏大终结之中消亡——所有这些事情,尽管并非全无争议,但也近乎确定无疑,任何对它们加以否定的哲学体系都没有希望立足。”(罗素)
“我们正睡在火山之上……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地又在颤动吗?”(托克维尔)
本书追溯人文主义传统的演变历程,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做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全书勾勒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天才人物们在哲学、文学、社会、政治、心理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璀璨成就。作者多年浸淫古典学的深厚学养及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为这本小书赋予了奇妙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最宏阔的主流之一,若我们的思考不拘泥于具体术语和学派,则可认为人文精神发源于古典,流衍于中世,爆发于现代诞生的黎明时刻,并为塑造这一现代文化及现代人的心灵奠定了基础。在甘美幻梦的背面,人文主义是否有其阴暗与弱点?或者说,人文主义与其对手——诸多反人本主义思潮之间的争端将迎来何种结局呢?本书对人文主义的讲述并不是一曲淳朴赞歌,反思与怀疑的暗线从一开始就被严肃地埋下,这意味着作者邀请并敦促读者们参与事关人文主义自身存亡的思考。
前 言
导 论
第一章
文艺复兴
第二章
启蒙运动
第三章
19世纪:学说争鸣
第四章
20世纪:朝向新的人文主义
第五章
人文主义有未来吗?
◎本书呈现了一场持续而广泛的辩论,事关人类本性和命运。人文主义传统以人类经验为起点,崇尚个体价值、人的尊严、自我超越和自我奉献;只有结合信仰,并成为有行动可能的公民人文主义,才能摆脱科学与人文二中择一的偏执,创造真实的历史。这不只属于已将人文主义制度化的欧洲。布洛克以史家大手笔,端出思想史的新景观,叙述精要,洞见迭出,既是对人类自我认知这一伟大探险的追溯和体悟,也指出了思想前行的路径。
——王恒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所刻的箴言犹在耳畔:“人啊,认识你自己。”而今,置身于资本与人工智能的时代,人类将把自己带往何方?人是否真如福柯所言,将像沙滩上的印记被海浪抹去?布洛克给出的回应深刻而简明。他重述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坚持有精神追求的世俗主义或人间立场,拒绝接受宗教或任何替代性真理兜售的决定论或者还原论。若我们仍然自认为“人”,且赋予其几分尊严和敬意,不妨与他呼应共鸣。
——梁中和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四川大学西方古典哲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