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景观意识形态与隐形奴役(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解读与批判)(精)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5183225
  • 作      者:
    作者:王昭风|责编:李博//王冠蕤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详细阐释了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也对《景观社会》进行了文本学解读。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昭风,山东茌平人,哲学博士,现为聊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省部级项目三项,出版译著《景观社会》(2006年版),参与编写《哲学通论》《现代政治学》等著作及教材四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南京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理论源头,景观社会的类型、本质,景观社会的文化、主体、统治与革命,景观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谱系中的地位价值,以及数字技术时代的景观新形式等都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述。作者通过这一对《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希望能将大家引入德波所创造的那个颇富启迪意义的独特理论空间,并使读者对人类目前已经步入其中的数字技术时代的智能网络社会的本质与变革给予足够的思考与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末,面对居伊▪德波这位思想活跃而又极富个性的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影像先锋之父”、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与组织——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西方学术界对德波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并辐射到全世界。进入21世纪,国内学术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步展开了对德波及其思想与组织的深入研究。2001年至2004年,我在南京大学跟随张一兵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帮我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研究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也正基于此,为了能真正读懂德波,完成论文写作,我在攻读博士期间翻译了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并于2006年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67年是德波写作《景观社会》的时代,也正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发展的时代,电子媒介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德波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传播技术的变革对影像社会塑造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与当代西方思想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的判断不同,德波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展到了“景观社会”阶段,其核心表现是“物质生产方式中的决定性结构开始转向以影像方式为主导的景观生产方式”,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景观社会就是一个“影像的社会”,也是一个影像客体生产与客体影像消费的社会。在影像充斥的当今社会,人们沉湎于迷人的影像世界,成为一个完全的观者,世界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人只有也只能通过或借助“被拍摄的世界”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同时,景观是宗教在尘世的继承者,是资产阶级创新制造的一种新宗教,是晚期资本主义丰裕社会人人上瘾的鸦片,也成为诱惑人之虚假欲望陷入疯狂消费的影像拜物教,它已渗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日常生活中重复地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正因如此,德波才领导成立了情境主义国际,他号召每一个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职业革命家们联合起来,通过“漂移”“异轨”“整体都市主义”等情境主义者发明的各种方法与举措,建构起一个全新的情境,来反抗和解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统治。

本书就是对德波《景观社会》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尝试。一是对比分析了德波三个《景观社会》英文版本,即1977年美国红与黑出版社的版本,1994年史密斯亲自执笔翻译的版本,以及编译情境主义国际文献集的肯▪坎布2002年的版本及其再版本,并结合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文化革命提纲》《界定整体革命规划的预备知识》《关于艺术的革命性判断》《情境建构及情境主义国际趋势行动和组织状况的报告》《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漂移”的理论》《“异轨”的理论》以及七部电影文字稿等相关著作,对德波《景观社会》九章221节的文本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读分析。二是全书由导言、结语和中间五章组成,分别从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思想史定位,景观理论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源头,景观的类型、构成、本质,景观社会的文化、主体、统治与革命,景观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谱系中的地位价值,对景观理论的评价以及数字技术时代景观新形式等方面,对德波的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总之,希望能将大家引入德波所创造的那个独特理论空间,并对数字技术时代网络社会的深刻变革给予足够的思考与关注。

 

 

 

展开
目录

 

序001

 

导言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过渡点上的德波001

一、 德波其人002

二、 德波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010

三、 理论贡献撮要015

四、 一个思想史上的简单定位023

五、 《景观社会》文本结构解析027

 

第一章 景观概念产生的现实历史基础及主要理论源头036

一、 20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036

二、 战后法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境况与思想家群落的格局与特点047

三、 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和影响054

四、 先锋派艺术革命意识的贯注及情境主义国际的理论和实践067

 

第二章 景观概念速写087

一、  何谓景观087

二、  景观类型:集中的景观、弥散的景观和综合的景观106

三、  景观时间:影像消费的时间和时间消费的影像117

四、  景观空间:资本主义生产统一的空间134

五、  景观的本质:物化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物化146

 

第三章 景观社会的文化、主体、统治及革命163

一、 景观社会的文化:一种文化的否定和否定的文化163

二、 景观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由主体到表象182

三、 景观社会的统治奥秘:秘密统治与恐怖主义196

四、 从景观社会中突围:从“漂移”“异轨”“建构情境”的心理地理学批判到美学政治的浪漫抵抗21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概念谱系中的景观概念227

一、 景观概念的思想母胚: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拜物教理论227

二、 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承继和深化240

三、 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现实验证与拓展254

四、 与马尔库塞“单向度社会”“单向度人”的家族相似性26

五、 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批判和扬弃277

六、 从德波的“景观”到鲍德里亚的“类像”——走向后马克思292

 

第五章 景观——一个批判的和非批判的概念304

一、 参照系之一——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305

二、 参照系之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316

三、 参照系之三——后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潮334

四、 在三种批判之间:批判和归属348

 

结语 数字技术时代的景观式日常生活365

一、 万物数据化与人的第二肉身366

二、 “第五媒体”及手机拜物教372

三、 “影像狂欢”与人人皆拍客379

 

主要参考文献389

 

后记4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