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此在的超越性与意识的意向性(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的现象学维度)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69786
  • 作      者:
    作者:孙铁根|责编:康艳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先验维度和规范性视角以及海德格尔早期的现象学背景的讨论,力图通过文本分析来重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现象学语境这一为国内学界较为忽视的工作,澄清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理论上的内在关联,消除大众其二者关系的不当解读。
展开
作者简介
孙铁根,男,1985年生,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博士(2016),现任教于外交学院基础部。2016年9月-12月于都柏林大学哲学系访问。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及政治哲学。发表《施特劳斯的“回到古代”与政治现象学》(CSSCI,二作)《<逻辑研究>与<大观念>中的意向性结构及本质直观》(北大核心)、《存在的超越与视域的敞开—海德格尔早期的“现象学发现”》等相关论文以及译文《胡塞尔导论》(德语,基本完成,待发表)《简述海德格尔、反犹主义以及纳粹主义》(英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试图围绕意向性来讨论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理论关联,从而梳理出融贯理解现象学的一段思想谱系。本书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先验维度、规范性视角以及海德格尔早期的现象学背景的讨论尝试指出,海德格尔早期诸如《存在与时间》《时间概念史导论》等重要文本中都蕴含着现象学的先验维度以及还原方法,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是海德格尔思考此在与存在意义问题的思想起点之一。通过将其与胡塞尔对话,揭示胡塞尔对海德格尔理论上的“馈赠”,澄清二者理论上的内在关联,借以消除二者对立形象的不准确定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现象学一直处于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理论争论之中。先验现象学通过与康德的先验哲学的争执而凸显其独特品质。尽管从追问世界的起源或意义这一可能性问题*终回溯到先验主体性,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所揭示出的先验主客体的构成关联这一源初现象,与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康德的先验哲学所具有的“世间”特征使得其奠基的工作仅仅停留在了自然态度层面。为了揭示先验主体性的深度结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思考,并呈现出两种主体性的理论形象。
现象学中这两种主体性形象的*根本特征在于超越性,这体现了胡塞尔和早期海德格尔共同的现象学底色。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先验主体性处于意向性的构成活动之中,它是世界及一切事物之意义的构成性起源。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中在世之中的生存论结构揭示了此在事先置身于意蕴指引网络之中。作为意蕴指引网络的世界现象是使此在在世之中任何慎虑性的行为得以可能的先天超越性结构。这种先天的世界结构与此在的形式指引是一体两面的。此在或实际性生命所具有的形式指引这一根本的特征与胡塞尔先验主体的意向性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关联。对胡塞尔来讲,慎虑性反思是意向生命的主导性的特征,这种反思试图将理论及价值行为等类型纳入现象学反思。现象学的慎虑性反思伴随着一切认知的表象及情感、意志等类比性的表象。海德格尔则通过被使用性揭示出生命意向的非反思的实际性特征。尽管被使用性更为符合“现象学之现象”被发现性形式,但是海德格尔并未将其视为*源初的现象学结构。被使用性仍然是此在在世的生存论结构的具体表现。与胡塞尔的主体所具有的意向性超越结构一样,海德格尔也试图揭示出此在的先天超越性结构。只有在这种超越性结构的层面上,二者实质上的理论差异才浮出表面。
对胡塞尔来讲,先验还原*终所揭示的是带有反思性的主体。先验反思性是胡塞尔所揭示出来的先验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胡塞尔试图通过还原将任何意向相关项和意向活动都纳入先验反思之中。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所揭示的是非反思性的主体。现象学生命所具有的实际性是触发此在本真与非本真样式之间过渡和转换的基本生存论要素。
此在的生存论结构与先验主体的构成结构仍然处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传统之中。这两种典型的现象学思考都是通过某种存在区域来揭示世界的意义起源,因此都预设了存在者与存在者整全的某种分裂性,进而通过某种存在者的区域来思入存在者整全之域。它们所刻画的主体性生命处于朝向存在者整全的可能性之中,这两种现象学试图将这种朝向活动、中介活动忠实地描述出来。
现象学生命不同于直接停留在存在者中间的自然生命,也不同于号称掌握整全的科学生命,而是居于二者“之间”,对这两种前现象学阶段的生命态度进行理解、修正、完善或改变。因此,尽管反思性的先验态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态度,但本真的此在也是为了回返非本真状态之中。现象学态度绝非常识主义,而是试图辨析常识主义的合理性及其缺陷。现象学并非无反思性地预设任何历史性的情境或境遇,无论这种情境是思想观念上的还是其他方面。同样,在技术主义侵袭人类现实生活的当下,现象学态度既不是简单否弃这种技术主义,也不是无理由赞同,而是要揭示它与人类源初的意义关联,无论这样的揭示是通过反思性的先验还原,还是通过例外状态的开启。
这样现象学态度中就蕴含了某种规范性原则,这种规范性原则提供给我们面对现象学之现象这一事情本身的可能性。如果说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中都蕴含着某种归属于主体的规范性原则的话,那么海德格尔思之路出现的转向则将此在的意向超越性归属于整全的存在秩序。此在在世之中的先天结构已经蕴含着这一转向的萌芽。这样,从反思性的先验主体到实际性生命的此在,现象学之思就逐渐从先验主体性“内部”向外流溢到某种不同于先验主体但却使
先验主体的理解得以可能的视域结构之中。正是这种倾向和趋势使得海德格尔*终放弃了基础存在论这一区域存在论的筹划而转向一般存在论,现象学才从认识论转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论,还原与给予之间的优先性发生了颠倒。由此,一条通向存在论历史的道路从现象学内部悄然开启,而在道路之尽头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中国哲学与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再次相遇。
展开
目录
导 论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与现象学
一、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先验构成” / 003
二、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现象学还原” / 011
三、两种意向性:被使用性与被知觉性 / 015
四、现象学哲学思考:自然生命与理论态度 / 018
第一章 意向的自身超越性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
      初步改造 / 021
一、 意向性作为“心理现象”的根本特征——布伦塔诺的界定 / 023
二、意识体验的实项内容与明见性原则 / 026
三、 胡塞尔对意向性概念的初次界定——意向行为与意向对象 / 039
第二章 《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客体化行为理论
    ——兼论胡塞尔对布伦塔诺表象行为理论的初步批评和
      改造 / 047
一、意向本质——对意向行为的本质规定 / 048
二、表象和判断行为的质料和质性规定 / 052
三、称谓行为与判断行为 / 057
四、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 / 059
五、客体化行为理论及其方法论 / 067
第三章 《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中的直观充实理论与真理观
一、再论行为类型分析:含义意指与直观充实 / 074
二、表达的思想与被表达的直观的动态统一 / 076
三、直观充实与代现内容 / 079
四、相即性理想、明见性与真理 / 083
五、范畴直观 / 088
第四章 被知觉性与意向性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吸收 / 095
一、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专题 / 097
二、海德格尔对意向性的深化:存在的先天超越 / 099
三、范畴直观与存在 / 106
第五章 先天的超越与存在的发生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本质现象学的吸收和改造 / 115
一、现象学的先天概念 / 117
二、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观念直观 / 118
三、海德格尔对康德的现象学解读以及“先验奠基” / 128
第六章 形式指引与范畴直观
一、形式指引与那托普的两个批评 / 137
二、形式化与形式指引 / 139
三、源初生命与形式指引 / 141
四、反思性的哲学与自然生命:现象学思考的维度和层次 / 145
第七章 先验还原、先验构成关系与先验反思
    ——胡塞尔的“先验转向”与先验主体性 / 149
一、胡塞尔的“先验转向” / 150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 153
三、先验反思及其基本特征 / 169
第八章 先验现象学的“双重耽搁”与存在论问题
    ——海德格尔对先验意识和现象学还原的批评 / 183
一、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分析 / 186
二、海德格尔对胡塞尔关于意识的四种规定的分析和批评 / 190
三、意向式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与先验还原、本质还原 / 196
四、现象学的根本耽搁——存在论问题 / 200
五、存在论问题与存在论还原 / 202
第九章 物的两种存在方式与被发现性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改造 / 207
一、被发现性、现成在手性、上手性 / 209
二、再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 / 217
三、被使用性与被知觉性的奠基性关系? / 221
四、意向性与世界现象 / 226
五、作为意蕴关联整体的世界现象 / 231
六、被发现性与被揭示性 / 235
第十章 此在的超越性、意向性与现象学还原
一、基础存在论与现象学还原 / 240
二、现成在手性与上手性、自然态度与先验态度 / 244
三、实际性生命与普遍反思的先验主体性 / 249
四、基础存在论中的“两次还原”以及此在的两种样式 / 254
五、此在的超越性与先验现象学 / 261
六、现象学还原与先验生命 / 270
参考文献 / 277
后记 / 2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