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入门读物。
本书分为八章,分别对《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史讲演录》等经典名著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提炼,旨在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将康德、黑格尔思想清楚明白、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
与哲学史或哲学教科书不同,本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做到了以下三点:
◆系统阐述理论框架
◆完整保留论证过程
◆全面呈现精彩语言
这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哲学普及读物。关于宇宙人生、道德理想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三、审美判断是普遍有效的
如果我们在把握对象的形式时,无须借助直观和概念就能直接获得愉快感,那么这一对象就是令人喜欢的,也就是美的,而这一对象的表象就叫作审美表象。这样的表象与客体无关,而仅仅与主体相关。在这种情形下,反思性判断力把对象的形式与判断力联结直观和概念的能力进行比较,从而使想象力通过一个被给予的表象无意地处于与知性的协调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愉快感;因此,这一对象必定具有合目的性。
对美者的评判叫作鉴赏。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有四个契机(关键要素):
1.质的契机:无兴趣的愉快感
兴趣与对象的实存结合在一起。适意者(在感官上令人喜欢的对象)和善者(在理性上令人喜欢的对象)所导致的愉快,在任何时候都是与兴趣相关的。我们在鉴赏判断中并不关心对象本身是否存在,所以对美者来说,既没有感官兴趣也没有理性兴趣来强迫人们作出赞许。由美者而产生的愉快是一种自由的愉快。
2.量的契机:非概念的普遍性
对适意者的判断是建立在感官上的,因而不具有普遍性。对善者的判断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却是通过概念来表现的。假如一个人声称某一对象是美的,他就必然会要求所有人赞同,就好像美是对象的固有属性似的;但是,这种普遍性却不能通过概念来表现。除了知识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普遍有效的。因此,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只能源于这样的心灵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想象力和知性由于没有概念的限制而处于自由游戏中,并且它们像一般知识所要求的那样相互协调;也就是说,想象力既是自由的,同时又自发地与知性的合法则性相一致。
3.关系的契机:主观的形式合目的性
一旦抛开目的的质料,我们就能按照形式来考察合目的性;换言之,合目的性可以没有目的。鉴赏判断不是通过知性把表象与客体相关联,而是通过想象力把表象与主体相关联;所以在对象的表象中,唯有那种不带任何目的的主观合目的性,或者说合目的性的纯形式,才能构成无须概念而普遍有效的愉快感。
4.模态的契机:共通感的普遍可传达性
鉴赏判断不允许任何人有别的意见,但我们却不能把这一判断建立在概念上,而是只能建立在情感上。这种情感一定是可以普遍传达给所有人的共通感。它所说的不是每个人都将与我们判断一致,而是每个人都应当与我们判断一致。于是,美和愉快的联系就是一种必然联系。这种必然性既不是理论的客观必然性,也不是实践的客观必然性,而是以共通感为依据的主观必然性。
审美判断主要是鉴赏判断,另外还附带地与崇高相关。作为认识能力的协调活动,美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而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的和谐。
第一,所有事物与崇高者相比都是小的。如果不作比较而绝对地说某个对象是大的,那么这就不是数学的规定性判断,而是一个关于对象的反思性判断。此时,想象力会超越感官尺度而向理性的总体性概念无限进展,从而在我们自身中唤醒一种超感性精神情调。这就是崇高。
第二,对崇高者的情感是由于想象力无法达到绝对总体理念而产生的不快。但是,它仍然坚持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就会在心中激起一种对超感性使命的敬畏。就理性而言,这恰好是合目的的,因而又是令人愉快的。
第三,作为一种对我们没有强制的威力,自然是崇高的。火山、瀑布、海浪、雷电和飓风等景象,都使人变得渺小而无足轻重。只要是在安全状况中观看这些景象,我们就会被它们所吸引并乐意称之为崇高。这是因为它们把心灵力量提升到了超自然高度,通过在理性上胜过自然的优势而保持了人格独立。
最后,关于崇高的判断需要道德情感。只有以这种我们能够先天地认识其必然性的情感为基础,我们对崇高的判断才能与别人的判断相契合。
崇高所表明的不是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而是一种完全不依赖于自然的主观合目的性。美虽然是主观的,但我们毕竟能将很多自然对象称为美的,从而制造出一个客观假象;然而,崇高者却不能体现在任何感性形式之中。
与愉快感相关,一个对象要么被视为适意者,要么被视为美者,要么被视为崇高者,要么被视为善者。处于中间层次的两种审美判断构成了由自然形而上学通往道德形而上学的阶梯。
审美判断从愉快感出发,先天地具有一种类似于客观属性的主观普遍有效性。因此,它是情感上的先天综合判断。审美判断如何可能?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以下演绎来说明:
为了让一个仅仅基于主观根据的判断得到普遍赞同,我们只要承认两点就够了:第一,就认识能力与一般知识的关系而言,这个判断的主观条件在所有人那里都一样;第二,这个判断只考虑这种关系,因而只考虑判断力的形式条件,而不考虑对象的直观和概念。
审美的愉快感在所有人那里都建立在同样条件之上,所以这种情感一定是可以普遍传达的,就像知识可以普遍传达一样。但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不同。在后者那里,想象力和知性有法则地处于概念的限制之下;在前者那里,想象力自由地与知性发生关系,而知性无须概念就把想象力置于一种合法则的游戏中,因此,表象不是作为知识而是作为情感被普遍传达的。
假如将以上演绎向经验性演绎进一步延伸,我们就进入了对艺术的探讨。
自然美是美的事物。艺术美是美的事物的集中表现。前者仅与对象的形式相关,而后者则需要把对象本身的完善性包含在内。艺术唯有显得像自然那样去除人工雕琢的痕迹,才能表现出美;同时,我们在面对自然时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带有艺术眼光,仿佛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件有意制作的艺术品。
美的事物必然蕴涵着表达审美理念的能力。审美理念是想象力的这样一种表象:它用感性方式将不可感对象描绘出来,引发人的思考和联想,但却找不到任何确定概念来对其进行阐述。之所以将它称为理念,是因为它把自然提供的材料加工成某种超出可能经验界限之外的东西,从而使不可能在自然界找到实例的理念获得了客观实在的外表。说到底,审美理念就是理念凭借想象力而造成的自身感性化,但不是为了提供知识,而是为了让心灵活跃起来。
目录
认知的界域 1
至善的星空 19
人神的神话 30
精神的圣餐 47
创世的蓝图 79
哲学的历程•众神之宴110
哲学的历程•彼岸之思138
哲学的历程•家园之美 14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