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孔孟荀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二、郭象的时代:政令失准与士无操守的魏晋时局
三、从孔孟荀到郭象:礼乐文明的复归到新礼教秩序的重建
第一章 孔孟仁义说的“自然”形上本体之建构:“仁义自生”的性本论
第一节 否定有、无造物以确立“有生于无”的自生本体
一、“无不生有”与“有不生有”
二、“有生于无”的自生本体
三、孔孟普遍自在的“仁义善性”到郭象个体自生的“仁义自性”
第二节 否定外在动因以确立独化本体
一、以性分论独化之“有”(名分)的功用意义
二、以性极论独化之“无”(自然之性)的功用意义
三、孔孟的“由仁义行”到郭象“仁义即天性”的独化玄冥之境
第二章 儒家重教的“内圣学”之改造:“任性自为”的心性论
第一节 人性的类型与外在表现:性分与性理
一、性分:圣人心性与凡人心性
二、性理:圣人的“至理”与凡人的“理”
三、先秦儒家的“穷理尽性”到郭象的“尽性显理”
第二节 认识途径与修养功夫:齐性与任性
一、齐性:顺是非、一生死、知性分
二、任性:圣人的无为与凡人的有为
三、《大学》《中庸》的“知性当为”到郭象的“依性自为”
第三节 境界追求:足性安命即逍遥
一、足性:圣人的无待与凡人的有待
二、冥极:圣人的“反冥物极”与凡人的“反冥我极”
三、先秦儒家克己复礼的“圣凡一涂”到郭象安性守分的“圣凡自足”
第三章 儒家重政的“外王学”之延续:“迹”与“所以迹”统一的礼论
第一节 郭象玄学的礼学特质
一、礼的起源:荀子的“约定俗成”到郭象的“因俗自生”
二、礼的实质:儒家的“名副其实”与郭象的“各当其性”
三、礼的原则:儒家的“与俗变礼”到郭象的“从俗时变”
四、礼的作用:儒家的礼乐大同与郭象“各守性分”的和合秩序
第二节 郭象玄学的政治理想:“治之具”与“治之道”的统一
一、先秦儒家的文质之辨到郭象的言(迹)意(所以迹)之辨
二、先秦儒家的“先圣后王”到郭象“圣王合一”的理想圣人人格
三、先秦儒家的“道不离器”到郭象“冥不离迹”的理想圣人政治
第四章 郭象玄学的价值取向、矛盾及其影响
第一节 “以道明儒”的价值取向
一、立孔子为圣人榜样
二、视三纲五常为人之情性的自然显现
三、对儒家圣王系统的推崇
四、以民本为治之道
第二节 性分、性命、性极思想的局限
一、性分: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
二、性命:不由己还是由己
三、性极:无待独化还是有待逍遥
第三节 郭象玄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一、高扬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从名士风度到圣贤气象
二、会通儒道的意识:从“山林庙堂无异”到“名教可乐”
三、性与理的问题:从“性内理表”到“性即理”的性理学之发展
余论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综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