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载的思想(1020-1077)(精)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9172152
  • 作      者:
    作者:(美)葛艾儒|责编:陈丽|译者:罗立刚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葛艾儒(Ira E. Kasoff):美国哈佛大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于1979—1980年访学北京大学,师从张载研究名家、哲学泰斗张岱年。亚洲问题专家,在亚洲生活了28年,曾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香港总领事馆以及美国驻东京大使馆担任高级职位,在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负责管理美中交流项目。代表作《张载的思想》被收入著名汉学大师杜希德主编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展开
内容介绍
张载是对中国思想和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代大儒。本书是西方人系统研究张载思想的代表作。作者从精读张载著作入手,选取张载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汇集和梳理张载论述这些概念的所有文字,按照宇宙观、人性论、圣贤观等多个方面,逻辑缜密地逐步呈现和分析,清晰完整地重构了张载的思想体系。 作者视野宏阔、思考深入,从学术背景探索当时思想界的共识与挑战,在整个儒学史中辨析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既高屋建瓴地揭示了张载思想的源头与基础,也明晰展现了张载思想中难得的原创性特质。叙述简明、梳理细致、辨析通透,有助于读者理解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书中对张载哲学如何被遮蔽、二程哲学如何一步步胜出等问题也做了解答,还原了张载思想在理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五章 结论

 

张载的哲学

我试图证明张载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他所构建的哲学体系,是一种排佛的理论,这种体系使他得以“一以贯之”,而且因此使“周公、孔子之道”得以复显。这里面有几层含意:他的哲学思想肯定现实物质世界即天地宇宙具有真实性;它解释宇宙万象都是由同一个“理”来统御的;它揭示了诸经所论都是同一个“道”;它证明道德行为出乎“自然”——与人的本性相符——同时还解释了世间诸恶出现的原因;以上所有论述,是为了使其哲学体系内部的各种观点能圆融相通。

张载根据《周易》,尤其是《系辞》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成的《系辞》,是张载哲学体系的起点。张载从《系辞》中获得的灵感是:可以通过各个方面的两仪互感来说明世间万象。比如,张载从字面上理解《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后来成为道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张载将阴阳交感即为道的思想,与其重构的“气”的概念结合起来,推演出自己的天地观。

正是这样的天地观,构成了张载哲学思想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他有别于孔子、孟子和二程,后者都以人类社会为起点和终点,他们谈论天地只是为了支持其关于人伦的思想。张载的哲学起点是他的天地观,这可以从《正蒙》中看出来。这部著作的开篇便讲“太和”及其极性,随即谈到“太虚”,把它作为原初之“气”,其凝而成器便成了可见的“炁”,继而消散复归成为混沌之“氣”,往复循环不已。提出这些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概念之后,张载才论及人的问题。但张载论人之始,便自相矛盾,如: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第7页)

 

这段话无疑会让他的读者踌躇不前。它的意思是有形之“炁”散而为混沌之“氣”,这个“氣”便是“吾之体”,与他物别无二致。一旦“氣”聚,便有物产生。物自有其常态:人则为人,树则为树,所以才会“不失吾常”。从“太和”、“太虚”及“气”等概念开始,张载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人是世间万物中的一种,同其他事物别无二致,其生其育,都有赖于混沌之“氣”的凝而成形。

按照佛教的理论,物的产生与寂灭,意味着现世诸物与感官所感知的世界仅仅是幻象。张载辩论说,物之成形与消亡,不过是有形之“炁”与无形之“氣”的往复屈伸,二者同样都是真实的,只是“气”的状态不同而已。所以,早在《正蒙》篇中,张载便批评佛道未能识得这一基本事实。佛教徒认为人可以通过超度达到涅槃状况,出离于色相世界;道士认为人可获久视,肉身不坏。张载认为二教皆误。一“氣”之聚,则人即生;及其亡故,则“炁”散而复归于“太虚”。另一“氣”之聚,则又生一新人,没有谁能超越这样的过程,也没有谁能制止它。

道、易、生化、天道——这些都是对自发自如的天地运化过程的称呼。它们所指的,都是“气”的运化与移易,受两仪互感支配,都是“气”的最根本属性,或者说天性。这样的过程,是自我含容与自我生成的,既无神力创造,也无外力襄助。“天”并不像某些早期的思想家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拟人化的力量,那只是对宇宙自发之理的隐喻。这些过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事物如何成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并非人的智力所能理解。张载把“道”的运化称为“神”,我这里姑且称之为“神奇”或者“神力”。人能够知道这个神力的效用,却无法究明这个神力本身。事实上,张载常用“神”来描述或者命名那些难以言传或不可知晓的事物。

尽管天地的运化是自发的,并且是无意识的,它却是善的。它可以生产、孕育、依靠,而且完全公正,所以,统御这些运化的阴阳仪性也是善的。无论生命体还是无机物,都是由有形之“炁”构成的,元“氣”的至善之性一直蕴藏其中。这就是张载所谓的 “天性”或“天地之性”,它是蕴藏在每个人、每一物之中的,只不过一旦“氣”聚而成形,便会产生一种与物形相随、不可分割的气性,这种气性,也就是张载所谓的“炁质之性”,由生物的基本本能和每个事物的基本特征组成。一旦源于“炁质之性”的欲望得以滋漫而无所遏止,最终就会既贪且烈,所以说,这种“炁质之性”便成了世间恶的源头。

换句话说,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源于天性,另一种源自“炁质之性”。正如C.S.刘易斯所说:“我们的本能在战斗 。”人怎样才能知道该顺从哪种本能,哪些本能来自天性呢?按照张载的说法,答案是人本身具有一种直觉能力,可以区别是非,分清善恶。张载称这种能力为“此心”。“此心”是虚的——无形却大公无私,一旦被运作,则“虚心”获得“德性所知”——直接洞悉物理,而无须感官的帮助。这种深不可测又不可言传的“神奇”能力,一直存在于人类身上。但是,由于恶习或者人滋生发展起来的“意、必、固、我”的“成心”的滞阻,天性便被遮蔽而无法施展其效用。只有去除“成心”, 恢复“虚”那种毫无先入之见的“此心”,人才能识得潜在的天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11世纪的学术环境
绪论
假定的前提
担当意识
佛教
一以贯之
常理
宇宙观
圣人
颜子
问题
人性

第二章 天地
绪论

阴阳


第三章 人
绪论
天性
“炁质之性”

制服恶“炁”
何谓学
学什么
疑问
成就之道
进入第二阶段
知止
大“此心”
得“自明诚”
入室
颜回
第四章 圣人
绪论
求于“危微”
体:何谓圣人
用:圣人何为
自我形象
第五章 结论
张载的哲学
二程的哲学
两大学派的差异
程学的胜出
后记
附录
(一)张载的著作
(二)传记
引用书目
翻译说明
修订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