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和立本(司马光哲学思想研究)(精)/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1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15916
  • 作      者:
    作者:魏涛|总主编:王文超//刘太恒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援引了丰富的经典文本,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以“中和”概念贯穿各大命题,为读者细致而全面地呈现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在对其学理脉络的梳理中,揭示了过去常为人忽略的深刻洞见,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魏涛,现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国学系主任,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河南省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河南省二程研究会秘书长,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陕西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哲学,近年来重点研究关学史、洛学史及传统中文化。曾先后在《孔子研究》《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40余篇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超越道学与变法两种研究范式,直面千年以来颇有争议的司马光哲学文本,以“中和”范畴为统领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了整体重构与新的诠释。通过对北宋儒学发展多元路径的考察,发掘出司马光崇尚荀扬的独特为学进路。作者基于儒家内圣与外王之道的理论贯通和中和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发掘出司马光以《潜虚》为纲,以“气”为基点,以“中和”贯穿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建构特点,复现了司马光的思想图景,揭示其“气体中和”“天人衡中”“以中为念”“王霸并行”等理论追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章 第四节 “圣人不占”

一、化祭祀为修身

在先秦诸子中,对于迷信、鬼神之说批判最为激烈者当为荀子。在《荀子·解蔽》中,他讲道:“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之。”即认为鬼出自于人在精神萎靡时自己的幻想。司马光对于迷信与鬼神也多采取如此的理智批判态度,此由《法言集注》中所述可见。在该书中,他释“灵场之威,宜夜矣乎?”时言:妄言可以欺愚,不可以诬智。释“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为“曼,无也,无言之者”。

司马光认为圣人不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认为神怪之说只能欺骗愚民,不能欺骗聪明的君子,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如其所言:“借使有仙,亦如龙鱼等,非人类所能学也。”需要补充的是,虽然司马光不语怪力乱神,但对于“神”,司马光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态度,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曾在《迂书·事神》中讲道:

或问迂叟:事神乎?曰:事神。或曰:何神之事?曰:事其心神。或曰:其事之何如?曰:至简矣。不黍稷,不牺牲,惟不欺之为用。君子上戴天,下履地,中函心,虽欲欺之,其可得乎?

在这段文字里,司马光对“事神”这件事的态度,一方面凸显了其哲学中“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司马光对孔子那里“敬鬼神”之敬的态度。在他看来,君子事神并非仅重于外在的仪式,而是要重在自身行为的不欺于神上。按其合中有分的天人关系论来看,他并不赞成人热衷于宗教性的拜神行为,而是将这种传统的祭祀要求转化为君子的修身行为,强调人应该努力去修德而敬神,通过这种敬神不断地修正自身行为,这也是司马光对于“神”这个范畴意义认知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揭示。

另外,荀子曾讲过“善为《易》者不占”,从表面上看,对于人所无法掌控的那部分规律,其态度是比较被动的。《易》中所叙述的很明显是天人共享之道,而能掌控道的人,便会知道占卜其实是无用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占卜无法改变已经注定要发生的事情;从另一面来看,只要能掌控常道的倾向,即便不占卜亦能预知吉凶,因此便选择“不占”。司马光亦有类似主张,他也坚持“圣人不占”的观点,在《法言集注》中释“或问圣人占天乎?曰:占天地”为“仰观象,俯观法”。这显示圣人之占是在观察天的规律,而非占求任何神鬼;又释“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为“史考察象数,知人事之吉凶;圣人修人事,知天道不能违”。即所谓:“圣人纵心所欲皆合于道,不可殚尽言深远也。”由此可知,因为圣人只要观察人世间的常道,就可以预先知道天命吉凶的大方向,所以并不需要特别运用象数等占卜机制。但司马光同时也认识到,圣人对道的体悟与践履,实际上是指向其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的。他也看到圣人并不是万能的,昏聩之君王则是圣人所不能教化的,下愚之人亦是如此,故言:“顽石、朽木造化所不能移,昏君、愚人圣人所不能益。”

虽然司马光有“圣人不占”的观点,但司马光这种论述在逻辑上并未绝对禁止一般人进行占卜的行为。相反,他认为在人尚未达到像圣人那样完全知“道”的境界之前,在遇到变道的困扰时,适当地运用圣人设计的占卜机制去决定自己行为的趋向,不但不是一种妄求改变命运或迷信的举动,反而是一种积极体道的行为。因为在他看来,当人认识到命运、吉凶等变道让人难以掌握之时,除被动地接受这一秩序的安排外,人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态度,即主动积极探寻这一隐藏秩序的内在机理和动因,并尽可能地去顺应这一秩序,不可“强通以求其志”。因此,在这种意义下的占卜是值得鼓励的,透过占卜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到隐藏较深的那一面,这种了解并不是想要控制或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更好地去顺应命运,以达到与“道”完全不违的状态。此前的研究多站在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立场对此进行分析,往往将司马光的这种思想——其实不只是司马光一人所具有的观念——定位为“为维护没落封建统治而服务的落后思想”和“保守主义”,这是对司马光思想的极大误解。实际上,司马光的这种思想与儒家所关注的“修齐治平”的主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对于社会秩序之道的探究方面,其积极探求之态度是一致的,并没有发出庄子那样的“以有涯而随无涯,殆矣”的慨叹;在对社会发展稳定性的观照方面,司马光与孔子亦是一致的,讲究名正言顺,各安其分,不可随意僭越;在对现实中主体命运的分化理解上,他亦与孔子思想紧密相关,都看到了人谋和天命的双重有限性这个根本的动因。故而不能将司马光这种思想斥为“反动腐朽的毒草”予以剔除、反对,应该看到其对于士大夫在把握自身命运、持守常道,在传统修齐治平的道路上所发挥的稳定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既往研究的检视
二、主要论争
三、“中和”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重构

第一章 司马光中和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理论背景
第二节 心路历程
第三节 为学进路

第二章 万物祖虚,气体中和
第一节 “万物祖于虚,生于气”
第二节 气以成体
第三节 “阴阳之间必有中和”

第三章 相分相感,天人衡中
第一节 常道与神理
第二节 天人和合
第三节 “修道以俟命”
第四节 “圣人不占”

第四章 体性中和,善恶相兼
第一节 “体以受性”
第二节 “性以辨名”
第三节 “性善恶混”
第四节 “情道一体”

第五章 以中为念,修身齐家
第一节 守中和之心
第二节 养体以致中和
第三节 心体中和
第四节 齐家以中

第六章 中和损益,王霸并行
第一节 “中和之政”的理想
第二节 “仁、明、武”的君道论
第三节 “王霸无异道”
第四节 中和礼法
第五节 “守道不守法”

第七章 司马光中和哲学的回响与流变
第一节 涑水后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二程的批评与回应
第三节 朱熹对“中和”的检讨与发展
结语:司马光哲学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