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精)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6128846
  • 作      者:
    作者:颜世安|责编:谭乐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颜世安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台湾大学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曾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主讲庄子,《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老子。
三次获学生票选南京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
研究领域为先秦诸子,读书常有所感。为人散淡疏远,喜读书,闲走乱想,与朋友聊天。思考古代思想是一生兴趣,唯愿写下的东西配得上所思。

展开
内容介绍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不同于给庄子贴上快乐主义、庸人哲学、自由主义的标签,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庄子生平穷困,却清高孤傲,拒绝与官府往来,这对于理解其思想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长期安于贫困,做起来并不容易。庄子一生不肯入仕,也不肯做清客吃一口现成饭,这说明他性格中有某种很认真的东西,说明他是迂直而不肯灵活权变的人。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庄子这种性格呢?因为《庄子》一书(尤其是内篇)恰恰提倡一种凡事不要认真、无可无不可的游世主张。按这种主张,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应该特别坚守的原则,别人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照这种主张,庄子岂不是可以随意弄个什么职事做做,反正“外化而内不化”,心里不拿它当回事就是了。《楚辞》里有一篇《渔父》,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写了屈原与一位渔父的对话。屈原自诉因为认真而痛苦:“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劝他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位渔父的观点,就类似庄子的游世主张。可能类似游世的思想在特定人群中有一定影响,这位《渔父》的作者就用类似的观点来与屈原的坚贞迂直做一个对比。可是,庄子既然主张不必认真,他自己为人处世为何又那样清高认真呢?

这就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庄子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庄子提倡游世是不错的,庄子有时确实反对坚守任何原则,甚至反对有任何认真的人生期待。他主张一切都无所谓,不要与命运抗争,命运把你放在哪儿,你就待在哪儿。没有贵贱的分别,也不存在道德的清高。庄子这个思想也确实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历史上有些人就是从这个方面理解和接受庄子思想的。但是,游世并不是庄子最后的结论。庄子的游世思想鼓吹一种彻底的游戏人生态度,不仅游戏地对待社会政治问题,而且游戏地对待自己的命运,对待自己的祸福生死,这实际是因为他对现实世界的反感太过激烈,不愿意像别的隐者如杨朱派或是长寿神仙派那样过一种稳定的生活。游世思想的本质并不是以无原则的游戏手段谋求好处,而是以彻底的游戏态度嘲讽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寻找稳定生活的想法。游世思想最深刻的感情是对现实世界的嘲讽与敌意,是坚守内心深处不肯化解的孤独冷傲。本书分析庄子思想,最重视的就是贯穿在游世戏谑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我觉得理解庄子思想,看到戏谑嘲讽背后的认真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把庄子思想中最深刻的东西遗漏掉。庄子坚守清贫而不愿做官或做清客的小故事,可以帮我们准确地理解庄子鼓吹彻底游戏态度的真实含意,准确地理解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

庄子一生都是贫困的,但并非孑然一人,也有妻子儿女。《至乐》篇记载,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见庄子正“箕踞鼓盆而歌”,责备他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从惠子的话里看,庄子妻子去世时,他们的孩子已长大成人,他们夫妇也已年老了。庄子有几个子女,其后的生活情形如何,史料没有记载,不得而知。《至乐》篇的作者记下庄子妻子死这件事以及庄子、惠子二人的对话,是想说明庄子对生死问题的达观看法。庄子对惠子的指责,是这样回答的:她刚死的时候我并非不伤心,但是想想人生不过是宇宙万象变化中一个过客,从无形变有形,有形变有生,再变到死,现在她要在天地之间休息了,我若跟在后面哭,岂不是不能通达命运的变化?这段话估计是庄子弟子后学所记,表达庄子对生死问题的达观。但有一个问题这里要说一下。庄子妻子死“鼓盆而歌”这件事,固然说明他看透世事的变化,从观念上明白不应该为任何事情伤心,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并不是真的心平气和,对一切都木然无动于衷,而是有一种戏谑的嘲讽之意。嘲讽什么呢?就是嘲讽人在天地间无可奈何的卑微状态。庄子在妻子死时过火地表现了他的达观和不在意,这种过火的游戏举动透露了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不平。

《列御寇》篇记庄子自己临死前对弟子说的一段话,表达了同样的在生死面前的达观,也表达了同样的隐蔽在灵魂深处的激烈与不平: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死后是不是真的薄葬不得而知,但这段可视为遗嘱的话可能是真的。庄子主张死后不要棺椁,甚至不必入土,让乌鸦吃了也没有关系。如果从字面看这个遗嘱,认为庄子是主张回归大自然,个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不必过于认真看待丧葬这种人为的形式,这样理解当然也对。庄子是有这个意思。可是一定要把自己视为乌鸢蝼蚁的食物,说随便给哪一个吃掉都行,不必硬要安排不给这个吃而给那个吃,这就不是一个心平气和能解释的了。这种有意在存在的残酷面前表现的达观,正说明庄子内心里非常深刻的冷漠。实际上,庄子这种过火的游戏之言的真正含义,是不肯与世界和解。一个人在黑暗的世界里一切可以不在乎,这并不是真正的和解;只有在黑暗世界里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让自己有一个安顿,这才算是和解。“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的死后归宿,正表明庄子否认宇宙之中有任何差强人意的地方可以安顿个人身心。在临终时他仍然保留着对现实世界的冷傲。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关于他的生平活动我们了解太少,无法勾勒出一个哪怕最简单的性格与思想发展轮廓。但是庄子弟子后学所记的若干小故事,还是能使我们看到庄子这个人身上一些重要特点。我想至少如下几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庄子生活很穷苦清贫;第二,在有可能做官和做清客改变生活状况的情形之下,庄子坚持他的清苦的隐者生活;第三,庄子在理论上又赞同一种一切无所谓的游戏态度,与他坚持隐者操守的做法表面上刚好矛盾。这表明庄子思想深处某种不容易说清楚的复杂性。这几个事实,对于我们解读庄子那些辞句跳跃风格奇诡的文章,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平著述
一、生卒年与故里
二、生平身世
三、与惠施的交往
四、与隐者的关系
五、著述问题

第二章 痛苦意识
一、生命的孤弱
二、精神的奴役
三、善恶的困惑

第三章 游世思想
一、从避世到游世
二、戏谑生命的卑微
三、客串存在的角色

第四章 人生理想
一、随遇而安
二、品味孤独
三、生命清新

第五章 道与知识
一、对“经典”的质疑
二、老子之道
三、道与自然知识的分化

第六章 新的世界
一、道就是自然
二、道与知
三、道与言
四、道与行
五、存在之本

结语 无我之境

后记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