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通史(隋唐卷学术版)(精)
0.00     定价 ¥ 1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4266590
  • 作      者:
    作者:龚隽//李大华//夏志前|责编:胡海弘|总主编:郭齐勇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龚隽,1964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重点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有《作为“知识”的近代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述》《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等6部。主编《汉语佛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李大华,1956年生。哲学博士。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出版著作有《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等。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与《宗教与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夏志前,1971年生。宗教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译著《走进中国佛教》、合著《多维视界中的宗教》、古籍点校《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隋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颇为频繁,特别是佛道两家思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为隋唐哲学思想的典范。 隋唐儒家努力消化与融合佛道两家的思想创造,重新阐发儒家的心性思想。本卷以颜之推、王通、韩愈、李翱为代表,阐明了隋唐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变化与特点。 佛教是隋唐哲学的重要代表。本卷分别就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及禅宗的哲学思想,如三论的二谛说、天台的判教与性恶说、法相的万法唯识、华严的性起与法界圆融说等,进行了详密的阐释。而对禅宗由印度禅到中国禅的思想转型,尤其是禅门中的顿渐之争及禅法思想中的一行三昧、游戏三昧等观念,书中进行了新的阐发。 隋唐道教在心性学理论方面有非常系统的观念,特别是在佛教影响下的重玄思想,把道教哲学推到一个高峰。本卷对隋唐道教之道与气、道体与心体、体道与行道、穷理尽性、安静心王等理论,以及道德相须、体用双举、三一为归、形神合一等辩证思维,都作了系统说明。 从三家思想之交互关系这一整体出发,对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特色加以观察,这不仅对于理解隋唐哲学思想关系甚大,也关系到对宋明理学的深刻把握。
展开
目录

目 录


导 论 1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家哲学思想 6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6

  第二节 王通及其《中说》 15

  第三节 韩愈及其“五原” 23

  第四节 李翱及其《复性书》 38


第二章 天台宗的哲学思想 45

  第一节 智顗与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46

  第二节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56

  第三节 天台宗的“性恶”说 72


第三章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 87

  第一节 “三论”的译传与吉藏 88

  第二节 “破邪显正”基础上的判教论 93

  第三节 “八不”基础上的中道观 100

  第四节 三论宗的“二谛”说 110

  第五节 三论宗的“佛性”说 117


第四章 法相唯识宗的哲学思想 123

  第一节 玄奘的生平与著述 123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传承与典籍 132

  第三节 “万法唯识”说与三时判教 137

  第四节 奘传唯识新学 144


第五章 华严宗的哲学思想 178

  第一节 华严宗的创立与哲学主题 178

  第二节 法藏的缘起理论与教相判释 186

  第三节 “六相圆融”与“十玄无碍”说 190

  第四节 澄观的“四法界”与“三圣圆融”说 197

  第五节 宗密的“绝对真心”论与禅化华严学 201


第六章 禅宗的哲学思想 205

  第一节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206

  第二节 禅宗思想中的“方便通经” 212

  第三节 中国禅门中的顿与渐 228

  第四节 慧能与《坛经》诸问题 236


第七章 禅宗有关“坐禅”思想的中国化 255

  第一节 初期禅宗史中的“一行三昧” 255

  第二节 “一行三昧”与“念佛”“守一” 258

  第三节 从“一行三昧”到“游戏三昧” 261

  第四节 “游戏三昧”与戒相 272

  第五节 南宗对“坐禅”批判的意味 276


第八章 成玄英与李荣的哲学思想 281

    第一节 成玄英与李荣的生平与著述 281

    第二节 论“玄”与“玄之又玄” 285

    第三节 论“玄道” 295

    第四节 论“有无” 318

    第五节 论“动静” 331

    第六节 论“三一” 346


第九章 王玄览的哲学思想 352

  第一节 王玄览的生平与著述 352

  第二节 论“道体” 354

  第三节 论“道物” 358

  第四节 论“心性” 362  

第五节 论“有无” 369

  第六节 论“坐忘” 372


第十章 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382

  第一节 司马承祯的生平与著述 382

  第二节 《服气精义论》中的道性论 389

  第三节 《坐忘论》中的道性思想 399


第十一章 唐玄宗的哲学思想 415

  第一节 唐玄宗的生平与著述 415

  第二节 “明道德生畜之源”说 419

  第三节 “道性清静”说 432

  第四节 “因学知道,行无行相”说 441

  第五节 “理身理国”说 450


第十二章 吴筠的哲学思想 468

  第一节 吴筠的生平与著述 468

  第二节 “道至无而生天地” 472

  第三节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478

  第四节 “神仙可学” 484


第十三章 张志和的哲学思想 499

  第一节 张志和的生平与著述 499

  第二节 “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体论 501

  第三节 “至道非有无之殊”的辩证法 508

  第四节 “无心可知道之妙”的认识论 517

  第五节 “死生有循环之端”的生死观 522


第十四章 杜光庭的哲学思想 525

  第一节 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525

  第二节 重玄思想的清理及其理论旨趣 530

  第三节 “道通一气” 541

  第四节 “体用相资”的辩证思维 553

  第五节 “穷理尽性”与“安静心王” 563

  第六节 理身与理国 577


第十五章 《无能子》与《化书》中的哲学思想 594

  第一节 《无能子》与《化书》 594

  第二节 《无能子》中的自然论 597

  第三节 《无能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605

  第四节 《化书》中的“虚化”论 612

  第五节 《化书》的社会批判思想 625


第十六章 罗隐的哲学思想 641

  第一节 罗隐的生平与著述 641

  第二节 “贵贱之理著之于自然” 646

  第三节 《谗书》的批判性质 658


第十七章 隋唐重玄学说与内丹学说 665

  第一节 道教的重玄学说 665

  第二节 道教内丹学与神学思辨 677

  第三节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的“还丹”说与“数”论 688


第十八章 隋唐时期的三教关系 701

  第一节 佛与儒的关系 701

  第二节 道与佛的关系 703

  第三节 道与儒的关系 721

  第四节 唐代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738


主要参考书目 754


后 记 76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