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重楼
子曰:“学而时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枫解:学之而后,时时、适时实践它,不也心生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心存郁恼,不也是君子吗?
概括而言,好好学交良友、宏大胸襟——可谓读书人三乐事。《论语》为儒家百经之首,夫子开宗明义就只是传授这三乐事?学友、器量,有何关联?若无脉络可寻,缘何并列于此?是否有思维疏脱之嫌?
试想之,夫子踞坐于上说,你们必须把知识吃透,时常温力实践。话锋一转,好朋友从远方而来,才能开心一点儿……
读遍《论语》,可曾见夫子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的论述?倒是前人之知识不胜枚举。在刀简维艰惜字如金之年,夫子缘何做出一个似与大义主旨无关之叹?尤其是在开篇这样关键的位置。一个“朋”字更是值得深思,在古汉语中它指的不是“朋友”,而是同门,一起求道学,隐含着共同的文脉传承。此“乐”不仅仅是快乐,更是真趣,是大喜悦、大欢乐,欣欣然、沛沛然,润心浸肺,虽历百世,余韵悠长。
若将此章分为三事,中间一断,意韵失去连贯性,“人不知”失去所指,以致难以确定“知”的对象,后来很多人把它解为“人家不知道自己”。若通章以“知识”贯穿,何来如此歧义?分明是:读书人三件事——学行、传播知识,是为正道。只有不断地践行,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理解它形成的脉络和内在的运作机理,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趣。
夫子这段话讲的是他对知识的看法及对儒家弟子的要求。分为三个层面:知识必须学,必须实践;这些知识是人类从漫长的历程里探结出来的,就像远方的朋友一样历尽艰辛方能至此,必须珍惜;遇到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人,我们不应该焦躁,必须悉心指导,把知识传授给他。这个“愠”,不是恼怒怨恨,而是从心中升起的一丝燥气。
于细处着眼,“说”“乐”“君子”为读书人的三个层次,闻道为悦,入道为乐,传道者为君子。也就是说,对于知识,能了解并应用,能理解内在机理,能传授他人,三个层次,如同楼高三重。夫子循序,解说得很清楚,将原文切割为三个没有关联的句子,难免导致底蕴流散,有失开宗明义之要旨。
道理很简单,无非一问,吾辈读书人,入得孔门要的是什么?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鸿沟、道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违和如何消弥?这才是儒家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更是道理与智慧。学践、传播,就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途径,将现实清晰地映梦想,让梦想真切地投射到现实,建立起稳固的渠道,形成良性循环和交互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心觉与道体宛若孪生兄弟,同门而朋。
用更西化的语言和思维来阐述,解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统一,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将先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孕育出一套个人、而又圆融自洽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范式,以此为基础逐步解决身与心、己与群、人与天地三个层次的交互融合。内心觉醒的灵智与天地运行的至理,浑然一体。那束光,穿过亘古长夜,照在此生此刻的生命里,如朋自远方而来,该是怎样的一种安乐?
读书不能浅尝辄止,宜再三玩味,譬如这个“有朋自远方来”,仅从字面得“交友”之乐,不足。再深一层,是读书如晤良师益友,交流感应,悠然心会,此时,与你为友者,是穿越时空翩然而至的知识与智慧。更深一层,是身与心,是心觉与道体,是那束光,是过去与现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