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之“变”与“常”的认识
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三周年
重读张岱年先生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十周年
旧邦新命——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观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儒家文化的普遍道德价值
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
孝悌与博爱——儒家的仁爱精神
天人合德:性善与成人
先秦儒家道德的信仰、情感和理性
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
忠恕之道与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关系
汉代儒学略论
汉初的尊儒:从陆贾到董仲舒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
“五行”与“五常”的配法
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与方朝晖教授商榷
重视人伦解构三纲
宋代新儒学略论
宋代的“新儒学”与“理学”
《太极图说》与朱子理学
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
程颐与杨时关于《西铭》的讨论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述评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
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兼评所谓“民本的极限”
从“中体西用”到“标本并治”——严复的文化发展观
“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
儒学传统与“五四”传统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人本”与“民本”
对中国文化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