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序言与致谢
要为一本书写第二版,这样的提议很有意思。赛智出版集团最初向我提出此事时,我第一反应是觉得,自己恐怕不能回过头去,做一项认为自己十六年前已经完成的任务。但随后我更仔细地掂量了一下前景,又重新燃起了热情:在中间这些年里,关于自我与认同,又写出了那么多作品,本书初版在许多重要方面已经过时,考虑到有关社会性别与性态的研究文献呈爆炸式增长,对于社会阶级的学术兴趣也是东山再起,情况就更是如此。因此,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处在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呈现出怎样变动不居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又对自我认同产生了哪些影响。但还不仅如此,我自己也变了。《社会性自我》的初版是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经历了这些年有关自我问题的教学与写作,我的观点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有鉴于此,我选择重写整本书,而不只是补充些新的材料。这会更耗时间,但也有更令人满足的体验―希望读者也能和笔者一样感到满足。
同样有意思的是回想一下写作初版时的前前后后。最初的思想种子早在我本科时即已埋下,当时我的一位老师,罗伯特· 阿什克罗夫特,提问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如今之所是,我们又为何会有如今之行事方式:与此相关的究竟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社会,包括我们的社会位置、制度角色或家庭背景及教育背景,还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这桩事情本身就例证了我们人类具有相互影响:一名良师能激发起学生毕生的兴趣和探究。不过,就像我在全书中都试图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一切作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中。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开始以社会性自我为题做博士论文,并在八十年代末完成此书初版,这一阶段我们都生活在政治上的保守主义时期。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整个八十年代定了调,宣称根本没有什么社会,只有个体和家庭。所以这似乎是在逆时而动,因为我要钻研的文献认为实情恰恰相反,即我们作为个体自我,只有在由与他人的互动组成的社会世界中,才能界认出自己有何差异,看到自己与其他一些人有异有同。但这样又带出了许多更大的问题:社会性的相似与差异,权力,不平等,社会阶级,社会性别,性态。这些就是本书的主题。
在一部探讨社会性自我的书里,如果表示无论我完成了什么,都不是出于一己之力,当属得体之论。本书是与其他声音之间的对话(而我希望别的声音也能吸引读者)。有许多人的著述都对我有所启发和激励。罗伯特· 阿什克罗夫特、布赖恩· 伯基特(Brian Burki_)、艾琳· 莫克森(Eileen Moxon)和希拉里· 罗斯(Hilary Rose)都鼎力支持,鼓励我完成奠定初版基础的博士研究。理查德· 基尔明斯特(Richard Kilminster)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有莫大的启发和支持。斯思· 特斯特(Keith Tester)也是如此,那些年他还是我在利兹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但他与我分享了原本可能孤军奋战的研究任务和论文写作。以下人等也对本书初版的撰写做出了评点或提供了帮助:戴维· 英格尔比(David Ingleby)、伊恩· 帕克(Ian Parker)、卡伦· 菲利普斯(Karen Phillips)、凯瑟琳· 坦普尔(Kathleen Temple),还有亲爱的卡罗琳· 普拉特(Caroline Pra_)。
在撰写本书第二版时,我要感谢布雷德福大学(BradfordUniversity)的师生为我的工作提供的学术文化氛围,不过尤其要感谢保罗· 沙利文(Paul Sullivan)、布里德· 费瑟斯通(BridFeatherstone)和弗里德尔· 布纳特(Friedel Weinert)费时耗神阅读书稿不同部分。我还要感谢彼得· 伦特(Peter Lunt), 他通读全稿并给出评议。我很感激艾伦· 斯科特(Alan Sco_)、查尔斯· 斯通斯(Charles Stones)、阿尔维克· 巴拉米扬(ArvickBaghramian)和诺菲特· 伊扎克(No_t Itzhak)提供了所有社会存在都必需的友谊。但不管怎么说,社会性自我也必须为自己的行动承担个体的责任,书稿中还留有什么缺陷,完全应该归咎于我。
目录
第二版序言与致谢
第一章 社会与自我
第二章 对话与社会性自我
第三章 伦理、自我与展演性
第四章 权力、知识与自我
第五章 社会性别、性态与认同
第六章 社会关系、社会阶级与自我
第七章 当代社会中的自我
第八章 结论
中外专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