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描述精神发展一段话,其实有普遍意义:“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但是犹如在母亲长期怀胎之后,第一次呼吸才把过去仅仅是逐渐增长的那种渐变性打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生出一个小孩来那样,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精神现象学》上卷,第7页)小孩呱呱坠地,种子破土出芽,小鸡脱壳而出,就是这种状态。这时,事物的内在否定性将矛盾推向顶峰,内部搏动达到高潮;呈现出一片生机活跃的气象,从而充分实现了自己,旋即又在甫现的新事物中潜在地开始酝酿新的变化。内在的否定性像一根红线一样一起一伏地贯穿于事物的两种状态之中,导致矛盾的不断产生与不断解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辩证进程。
c.不断否定过程的节奏性。
客观事物以及反映客观事物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否定,向前进展,否定的起伏形成不断扩大的波澜,犹如投石于水,圆圈形的波纹一个套一个、一个大一个地四散漫开,这就是“辩证进程”的全貌。黑格尔称之为“圆圈”,列宁称之为“螺旋形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
黑格尔在论述概念范畴的发展时说:“这种具体运动,乃是一系列的发展,并非象一条直线抽象地向着无穷发展,必须认作象一个圆圈那样,乃是回复到自身的发展。这个圆圈又是许多圆圈所构成;而那整体乃是许多自己回复到自己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31-32页)黑格尔在论述哲学的发展时也说了类似的话:“哲学的每一部分都是一哲学的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但哲学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达出一特殊的性质或成分。每一单独的圆圈,因它自身亦是整体,就要打破那特殊的情境所给它的限制,而形成一较大的圆圈。这样,哲学的全体便有如许多圆圈所构成的大圆圈。”(《小逻辑》第18-19页)列宁认为黑格尔将认识的发展比做圆圈,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并注解说:“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哲学笔记》,第271页)黑格尔所谓的圆圈形的发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否定之否定”。其实,不但概念范畴以及哲学的发展如此,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恩格斯指出:“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还说:“否定的否定这个规律在自然界和历史中起着作用,而在它被认识以前,它也在我们头脑中不自觉地起着作用;这个规律只是被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表述出来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4、155页)恩格斯对这个规律从自然、历史到思维作了详尽的分析与实例的证明。现在试图对这个规律的理论内容作一些探讨。
黑格尔虽然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否定之否定”,但却充满了神秘的、唯心主义的色彩。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因素,他说,否定亦即“扬弃起了一种独特作用,在这里否定与保持即肯定便结合起来了”,从而形成“使外在化回复到自身的客观运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2、174页)。但这种通过扬弃(否定)回复到自身的客观运动,并不是客观对象的运动,而是与人们思维主体无关的概念的客观运动。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着彼此完全颠倒的关系,黑格尔的通过扬弃外在化而达到的“主客同一体”(Subjekt-Objekt)或“统摄客体的主体性”是神秘的,也就是说,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一个“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所谓使外在化回复到自身,乃是使外化的自然回复到神、绝对精神、自己知道自己和自己确证自己的理念,这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糟粕。
然而,黑格尔的关于通过否定而回复到自身的思想却是十分卓越的。他认定:他的那个主客同一体乃是:“一个纯粹的,不息的内在的圆圈。”(同上,第28页)这个圆圈“看来是一个返回于自身的圆圈,它的末端通过中介转回到它的开端或单纯的根据。进而言之,这个圆圈是诸圆圈的圆圈;……于返回开端的同时,又是新成分的开端。”(《逻辑学》第2卷,英译本第484页)
黑格尔的整个哲学思维体系就正是这样一个圆圈套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大似一个圆圈地向前发展的。马克思概括黑格尔体系不断进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下:“扬弃了的质就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尺度,扬弃了的尺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性,扬弃了的现实性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理念,扬弃了的绝对理念等于自然,扬弃了的自然等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了的伦理的客观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知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3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