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多维度透视北宋一流人物范仲淹“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了解中国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及如何修身养性、治国治家。
★范仲淹,其才能不次于管仲、乐毅,其忠心可以支撑大厦将倾之危国
◆一本书读懂范仲淹,了解中国士大夫的至高境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忠于谋国、明于知人,文能推行庆历新政,武可抵御边疆强敌,其才能不次于管仲、乐毅,其忠心可以支撑大厦将倾之危国,被誉为“有宋一流人物”。
★范仲淹有怎样的身世,他发动的庆历新政如何开始又为何失败?范仲淹与欧阳修、韩琦等众多朋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为宦各地期间他在民生、教育、学术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作为士大夫的典范,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政治思想?他创办的义庄是如何运作的?本书为你一一解答。
两岁丧父,苦学得仕,一生数次被贬,范仲淹如何把命运安排的逆境转化为人生的机遇,步步登高,成为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一代名相?一生信奉儒家“修齐治平”的他,重视教育,设立太学,为国家储备大批人才;他修身养性,诗文俱佳。为官三十多年,他德政惠民,在民生、教育、军事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平定西北战乱,推行庆历新政,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均有成绩,堪称中国士大夫之典范。
本书广泛吸收新研究成果,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以通俗优美的文笔,呈现“有宋一流人物”范仲淹的一生,展现了这位传统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第三讲 忧乐于庙堂与江湖之间
第一节 宝贵的基层历练
一、宝贵的基层历练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七岁,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对一般读书人而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此三句选自宋真宗《劝学诗》,在当时及近代科举废止前影响很大。。但对有远大理想的范仲淹而言,他做官的目的绝不是这些。从此,北宋政坛逐渐成长起来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位士林领袖。
范仲淹仕宦生涯的第一个官职是广德军(治今安徽省广德市)司理参军,主管狱讼。在处理诉讼案件时,他坚持秉公执法,又具有仁政作风,时常亲自询问囚犯,以得到案件的实情。
尽管俸禄微薄,但是范仲淹上任伊始,即将母亲谢氏接到广德军,悉心奉养。
在广德军待了两年多的时间,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调任集庆军(治今安徽省亳州市)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是长官的幕僚。此期间,为官清廉的张知白一度担任过短期的亳州知州,给范仲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亳州是汉代医学家华佗的故乡,医药业繁荣。这对很早就对医术颇有兴趣的范仲淹而言,自然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又调任监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西溪盐仓。这里是北宋重要的产盐区,而盐税收入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范仲淹负责监管盐的生产和买卖,还需要和巡捕、县尉一起打击私盐的买卖。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去世,仁宗即位,改年号为乾兴。当年十一月,张知白迁官枢密副使,进入宰执的行列。
宋代官员的任职和升迁,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官员荐举,以作担保,荐举的官员官职越高,影响自然也大,被荐举人得以升迁的机会也多。被荐举人一旦升迁后出现违法现象,荐举人则要承担连带责任。
踌躇满志、志向远大的范仲淹,此年已经三十四岁,这在当时已经是标准的中年人,可还是一个级别很低的监当官,所主管的盐事又很无聊,范仲淹自然觉得壮志难酬。得知张知白升迁枢密副使的消息后,乾兴元年十二月,范仲淹给张知白上书,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期盼能够在重要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这次上书无果而终,张知白对范仲淹上书的态度如何,史料中没有记载。毕竟张知白升迁枢密副使刚刚一个月左右,皇位刚刚完成交接,继位的仁宗才十三虚岁,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在风云险恶的官场,张知白首先需要的是谨慎,他不会为一个没有深交的范仲淹去努力。
当然,无果而终的上书,也在意料之中,范仲淹并没有多少挫折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他明白对于没有官场背景的社会草根而言,需要的是不断积累政绩和良好的声誉,等待机遇的降临。毕竟赵宋较之前代,知识分子升迁的通道还是比较畅通的。
范仲淹为官泰州期间最大的政绩是修筑捍海堰。濒临黄海的泰州,时常为海潮所苦。唐朝大历年间(766—779年),地方官李承主持修筑了捍海堰。唐末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捍海堰年久失修,大多坍塌,坍塌之后,大潮来时,海水倒灌,淹没良田,潮水退后,良田变成了盐碱地,再也无法种植庄稼,连生活用水都又咸又涩。
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向淮南东路的发运副使张纶提出重修捍海堰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后,为了工程修筑的方便,通过张纶的推荐,朝廷让范仲淹担任泰州属下的兴华(今江苏省兴化市)县令,和同年进士及第的滕宗谅(字子京,时任泰州军事推官)一起,共同主导此项利民工程的兴修。但是,次年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只好开始丁忧。工程最终由张纶和其他官员一起主导完成。
捍海堤历经两年才修成,长一百五十里左右,横跨泰州、楚州、通州三地。由于范仲淹以后声名显赫,当地民众称其为“范公堤”。泰州民众后来为张纶修筑了生祠古代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其对象大都是造福一方、深得民心的官员。当然下级官员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立生祠的也有。,并请范仲淹写了《泰州张侯祠堂颂》。
时年四月,范仲淹还向皇太后和皇帝写了《奏上时务书》。在上书中,范仲淹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第一,文风关乎教化,必须改变五代以来卑弱浮靡的文风。
第二,治国之道,文武兼备,不可偏废。大宋自澶渊之盟之后,已经二十年,能征善战的老将,逐渐凋零。与辽国签订盟约之后,辽国还是不断勒索财物。国家定都于无险可守之地,必须时刻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必须选择有谋略的人担任边界地区的官员,也必须秘密选拔武艺高强的人,作为战将的后备人选。为此,科举考试必须增加武举的科目。
第三,大宋重视馆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又是朝廷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地方。,将其作为储备、培养宰辅人才的要地。但是,近年却将馆阁迁出内庭,迁到了寻常百姓居住的坊陌之地,这是很不应该的行为。馆阁的一些初级官员,没有进士及第的背景,靠恩荫进来,假以时日,这样的人熬成了宰执宋代宰相与执政官的统称,执政官包括副宰相和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副使。,后果可想而知。
第四,谏官、御史,是朝廷的耳目之官,官家继位以来,未赏赐一个台谏的官员。如果他们的言论于朝政无补,说明选择的台谏官不称职,应该予以罢免,选择新的谏官和御史。如果他们的言论有补于朝政,为何不及时赏赐?言路不广,非朝廷之福。
第五,崇尚儒家的以德治国主张,反对苛政,反对大肆发放度牒导致的僧尼急剧扩张的行为,反对大兴土木、浪费民脂民膏的做法。
第六,常听直臣之言,摒弃佞臣之语。
第七,官家继位之后,外出巡幸太多,花费太大,应该减少这样的行为。
第八,以扩大税收等官员的言论为急务,以重教化、变风俗的言论为迂腐之论,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的行为。
引言
第一讲 孀母改嫁与家世变革
——范公原来叫朱说
第一节 名字由来及四代祖宗世系
第二节 妻子和子女
第二讲 梅花香自苦寒来
——艰难的读书岁月
第一节 书台夜雨断齑画粥
第二节 布素寒姿
第三讲 忧乐于庙堂与江湖之间
——宦海沉浮
第一节 宝贵的基层历练
第二节 第一次朝官生涯和第一次贬官
第三节 锋芒毕露
第四节 第二次贬官及知苏州
第五节 第二次朝官生涯
第六节 三贬饶州及知润州、越州
第七节 夕阳无限好
第四讲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风光无限的儒将
第一节 西北出强敌
第二节 范、韩联手战元昊
第五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庆历新政
第一节 新政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风雨中的新政
第三节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六讲 塞下秋来风景异
——文学成就
第一节 诗歌
第二节 词
第三节 散文
第七讲 唯德是依因心而友
——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的交往
第一节 知己欧阳修
第二节 心交韩琦
第三节 亦师亦友的晏殊
第四节 忘年之交富弼
第五节 诤友苏舜钦
第六节 梅尧臣的反目为仇
第七节 生死之交尹洙
第八节 同年进士滕宗谅
第九节 高徒李觏
第八讲 义薄云天数范公
——范仲淹及其后人的慈善壮举
第一节 范仲淹出钱建义庄
第二节 北宋时范氏子孙续规矩
第三节 南宋时范氏子孙续规矩
第四节 范氏义庄的示范作用
第五节 范氏家族的家风
第九讲 琴棋书画无师自通
——范仲淹的兴趣和爱好
第一节 医术
第二节 书法
第三节 琴艺和棋艺
第十讲 近乎完人的历史地位
——立功、立德、立言
第一节 宋人的评价
第二节 金、元人的评价
第三节 明、清人的评价
范仲淹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历史不但要在书斋中精深研究,而且也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范仲淹十讲》综合汲取现有研究成果,通俗展现范仲淹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的风采,可资为政,可资做人,功莫大焉。
——北京大学 张希清教授
再现“先忧后乐”的千年伟人范仲淹,饱浸着浓浓赤子情怀,呼唤人们从中汲取人文营养。
——河南大学 程民生教授
无论是“先忧后乐”的责任意识,还是“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政治品德,范仲淹精神已经超越了国界,在儒学文化圈范围内,仍发挥着影响。
---日本学习院大学 王瑞来教授
范仲淹是宋学形成过程中宋代士大夫群体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德、功业等多方面都堪称宋朝及后世的楷模。《范仲淹十讲》为读者进行了详尽的讲述与描写。
---北京师范大学 游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