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
0.00     定价 ¥ 68.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342055
  • 作      者:
    张龙海
  • 出 版 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精彩书摘
  二、战争书写与未来憧憬
  越南战争之后,大量越南人开始移民美国,所以,美国越裔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主题是战争书写。曹兰的《猴桥》讲述了越裔母亲清和女儿梅从越南移民美国的生活经历。梅的父亲因为和一位美国军官关系较好,所以梅才能在越南战争中顺利逃亡到美国。但是母亲清却耽搁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到美国和女儿团聚。然而,在美国的清从来不和女儿讲述越南发生的事情,她们之间的隔阂也因为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大。清中风后生活无法自理,只能依靠女儿和朋友的照顾,为此内心感动非常痛苦。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梅决定寻找留在越南的外祖父。为了不成为女儿的负担,清选择自杀,并留下信件告知她在越南的过去。通过信件,梅逐渐了解到了母亲的痛苦原因以及越南战争给她带来的巨大伤害。
  清深埋内心的越南生活跟战争和暴力密切相关。她试图埋葬过去,隔断女儿同战争和暴力的联系,为女儿换来一片安宁的乐土。清口中的父亲“关爸爸”其实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由于生活困难,关无力支付地租,为了守护土地,不得不把妻子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地主,所以清其实是母亲和那位地主的私生女。由于关对于土地的执着,才会做出这种错误的决定。但是,这一方面也映射出了土地对于越南人民的重要性。关对于土地的保护可以看作是对于民族身份的保护。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按照他们的传说,即便是人去世后,灵魂也只能生活在村庄的土地上。正如小说中对越南传说故事《槟榔传》的描述:“槟榔故事的开始是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当女人嫁给哥哥后,弟弟伤心欲绝,离开家乡。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是无法跟他一起离开的,因为他的灵魂是要守护先祖的坟墓,因此只能在村庄的土地上生活”(Cao,84)。土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灵魂的栖居地。失去土地即意味着失去了灵魂,人就不再有所归属。所以,这也正是为什么关宁愿将自己的妻子拱手相让,都要守住土地的原因。
  对于土地的依恋不仅体现在关爸爸身上,读者还可以在清的身上发现这种越南固有的传统。战争蔓延到他们所在的村庄后,这里成为了“自由开火区”的战场,关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村庄,躲避到一个安全地带。当清的母亲去世后,她就要遵循传统将母亲送回村庄安葬,让她落叶归根,然而这也意味着她要进入危险的“自由开火区”。就在清安葬母亲之前,她亲眼目睹了关爸爸谋杀地主的场面。因为出卖妻子得到土地的关无法忍受内心的屈辱,最终在妻子去世后决定复仇。这一场景恰好被清看到。由于受到惊吓,清决定逃向安全地带,但是不幸被子弹射中。这次事件后不久,清就逃亡到了美国。但是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清,她的逃离不仅让她失去了埋葬母亲的机会,也是对于土地和祖先的背叛,因为她没有固守传统,割断了同故乡土地的依恋。
  越南战争阴影一直影响着清在美国的正常生活。她身上一直有着一种不安感。在女儿看来,清认为“危险无处不在,地面、天空甚至是鸟类都会发出危险的警告”(Cao,24)。她无法走出战争给她带来的阴影,并且执着于战争的创伤回忆。在美国,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语言,她显得更加无所适从。因为想切断女儿同过去的联系,让她能在美国重新生活,她也从来不和女儿讲述越南的事情,从而加深了母女之间的隔阂。梅也无法理解母亲的做法。在她看来,母亲就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人,“母亲和她的朋友们与那些身体残疾的人没什么两样。他们紧紧抓住越南的生活不放,在记忆中爱抚着那个原来形状已经不复存在的越南,就像截了肢的人还能感受被截掉的肢体的轮廓”(引自刘葵兰,23)。
  虽然梅对母亲固守传统表达了不满,但是她自己也是一个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可怜人。即便是在美国,她还是无法摆脱越南战争的创伤。在医院陪护生病的母亲时,她不禁想起自己在西贡的一家医院做志愿者的经历。医生在帮一位士兵取出肚子内的子弹时,发生了意外爆炸。因为士兵肚子内并不是子弹,而是榴弹。不知情的医生在做手术时引发了榴弹,将手术室内的人炸得血肉模糊。这种血淋淋的战争记忆永远印刻在梅的心中,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创伤。
  在越南的时候,由于家境优越,在父亲宠爱下的梅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到达美国后,梅非常痛恨美国人将她视为难民的行为。即使她精通英语,成绩优异,也无法逃离被歧视的命运。作为难民生活在美国,就像母亲经常对她说的那样:“[美国]随时都会把我们遣返”(Cao,15)。所以,对于在美国成长的梅来说,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英雄,反而充当了背叛者的角色。在得知自己无法打赢战争之后,美国狼狈逃窜,却留下南越政府众多人员面对困境。因为他们的背叛,梅一家才会背井离乡,在不安和惶恐中艰难度日。
  黎氏艳岁的《我们都在寻找的那个土匪》是根据她和家人乘坐小船逃往美国的经历所创作的小说。小说从一个六岁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了越南战争给逃亡到美国的越南移民带来的阴影。即便是他们已经在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心灵的创伤却无法愈合。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美国华裔文学
第一节 美国华裔文学的壮大
第二节 多语狂欢的认同策略
第三节 族裔身份的重构探索

第二章 美国亚裔文学
第一节 美国日裔文学的辉煌
第二节 美国菲裔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美国印裔文学的成长
第四节 美国韩裔文学的冒现
第五节 美国越裔文学的崛起
第六节 美国亚裔族群的认同策略

第三章 美国犹太文学
第一节 美国犹太文学概述
第二节 战争主题
第三节 政治主题
第四节 成长主题
第五节 犹太性与认同策略

第四章 美国非裔文学
第一节 模仿与记录:萌芽时期的自我证明
第二节 抗议与妥协:内战前的复杂心态
第三节 迷惘与困顿:内战后的尴尬处境
第四节 觉醒与斗争:二战前的身份意识
第五节 视野拓展:民权运动时期的超族裔书写
第六节 聚焦个体命运:新时期创作新趋势

第五章 美国印第安文学
第一节 血与泪的足迹:印第安人的迁移史
第二节 美国印第安文学概览
第三节 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多元抗争策略
第四节 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女性光辉
第五节 文学表征与美国印第安裔认同策略

第六章 美国拉美裔文学
第一节 美国拉美裔文学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奇卡诺文学
第三节 美国波多黎各裔文学
第四节 美国古巴裔文学
第五节 美国多米尼加裔文学

第七章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批评
第一节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第二节 美国亚裔文学批评
第三节 美国拉美裔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