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脑血管病
关键数据
1.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位病因。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位死于脑卒中,我国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死亡总数的1/3。
2. 2019年,我国394万例脑卒中发病病例中有287万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2.8%。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为14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56.5/10万。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5小时内静脉溶栓率为24.2%,入院至给药的时间中位数为44 分钟,直接介入取栓占比77.4%,桥接取栓占比22.6%。
3.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约为56/10 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65.1/10 万。
4.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病因。在35~75岁中国人群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病率高达7.0%。UIA破裂率为1.0%,SAH患者28 天内病死率约为19%。5.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病变,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脊髓动静脉畸形罕见,发病率为(1~2.5)/100万。
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血管壁闭塞或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改变等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从而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CVD是当前*为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位居中国居民死因顺位的第3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CVD的危害日益严重,而针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发病后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现阶段降低CVD社会危害的主要措施。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当前我国*主要的三种脑血管疾病,本章将就其*新的流行病学概况、可干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报告。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迅速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位病因,每5例死亡者中至少有1例死于脑卒中,我国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死亡总数的1/3,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常见的一种类型。2019年,中国394万例脑卒中发病病例中有287万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2.8%。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绝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可以通过危险因素的控制进行早期预防。其中,主要且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习惯等。积极筛查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并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
1.1 流行病学
1.1.1 流行病学指标
1.1.1.1 发病率
2019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分析显示,1990—2019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上升了171.7%,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则上升了34.7%。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由2005年的117/10万升高到2019年的145/10万(图1-1-1)。
1.1.1.2 患病率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GBD数据分析显示,1990—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增加了195.2%,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加了33.5%。另有研究表明,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由2005年的1044/10万升高至2019年的1256/10万(图1-1-2)。
1.1.1.3 复发率
根据国家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登记数据,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简称脑防委)2017—2018年组织了一项专项调查,对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2家脑卒中基地医院共304 935例*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随访。结果显示,发病3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为2.81%;发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为5.59%。中国国家脑卒中登记中心数据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和入院NIHSS评分后,2015—2018年患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6和12个月的复发率较2007—2008年患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下降了2.2%、2.9%和3%。
1.1.1.4 死亡率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Stroke in China,NESS-China)结果显示,在年龄≥20岁的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56.5/(10万人 年)。GBD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较1990年增加了171.1%,而死亡率自2005年至2009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图1-1-3)。由此可见,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的上升可能与我国持续人口老龄化
相关,而死亡率的下降可能与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健康素养逐步提升及脑卒中普及宣教全面开展相关。
图1-1-1 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图1-1-2 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
1.1.1.5 疾病经济负担
在过去的10余年间,伴随社会老龄化加重及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总体呈现持续攀升趋势,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负担出现暴发增长趋势。根据《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均呈持续性增长,尤其是出院人数。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出院人数较2019年有所下降,但相比2008年仍增长了9倍,人均住院费用相比2008年增长了62%(图1-1-4)。
1.1.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如下。①年龄特征:稳定波动;②性别差异: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③地域差异:北高南低,中部突出;④城乡差异:农村高于城市;⑤类型特征:小血管闭塞型多见。
1.1.2.1 年龄特征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特征表现为发病年龄呈稳定性波动。一项天津农村地区长达22年(1992—2014年)的脑卒中监测结果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从1995年之后总体呈稳定性波动趋势(图1-1-5)。GBD数据显示,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发病年龄70岁以下患者比例趋于平稳,在57.00%上下波动(图1-1-6)。
图1-1-3 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
图1-1-4 2005—202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出院人数及平均住院医药费用
图1-1-5 1992—2014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年龄的变化趋势
图1-1-6 2005—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及70岁以下人群占比
1.1.2.2 性别特征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性别特征表现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但死亡率为男性高于女性。GBD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群中,女性占53.62%,高于男性的46.38%;在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群中,男性占56.26%,高于女性的43.74%,男性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都远高于女性。NESS-China研究结果显示,在年龄≥20岁人群中,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为60.6/(10万人 年),女性为52.4/(10 万人 年)。
1.1.2.3 地域特征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地域分布呈“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特点。一份基于2013年NESS-China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地域分布既存在区域差异,又存在省际差异。在按地理位置划分的3个地区中,黄河以北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1/10万)为900.8(95%CI:867.0~934.6),中部为703.1(95%CI:673.2~733.0), 长江以南为438.7(95%CI:415.1 ~462.4);在按经济水平划分的3个地区中,东部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1/10 万)为592.5(95%CI:565.0~619.9),中部为883.9(95%CI:850.4~917.4),西部为543.2(95%CI:516.9~569.5)。而在省际差异上, 黑龙江省(1541.7,95%CI:1497.7~1585.8) 的年龄标准化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高,其次是河南省(1313.0,95%CI:1272.3~1353.7)和天津市(1181.5,95%CI:1142.8~1220.1)。西藏自治区(93.5,95%CI:82.0~104.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低,其次是四川省(138.2,95%CI:124.9~151.5)。在*高和*低的省级地区之间,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差异超过16 倍。
1.1.2.4 城乡特征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城乡特征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和《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自2005年开始,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农村地区持续超过城市地区,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波动性增大。
1.1.2.5 类型特征
TOAST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5种亚型: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②心源性栓塞型;③小血管闭塞型;④其他明确原因型;⑤不明原因型。一项纳入了来自台湾大学医院卒中登记处的49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小血管闭塞型是TOAST分型中*常见的亚型,占27.5%,心源性栓塞型、不明原因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其他明确原因型分别占24.3%、22.1%、21.0%和5.0%。各亚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年龄*大(平均72.5 岁±13.2岁),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男性患者比例*高(67%)。在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69.6 岁±15.0岁),而后循环梗死型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小(66.7 岁±13.9岁);后循环梗死型中男性患者比例*高(63%),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的男性患者比例*低(51%)。
1.2 可干预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社会因素(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超重或肥胖)及环境因素(空气污染)等。
1.2.1 疾病因素
1.2.1.1 高血压
高收缩压是指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mmHg。2012—2015年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3.2%,以此推算,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45亿。根据GBD数据,2019年中国可归因于高收缩压的缺血性脑卒中死亡人数达到了48.62万,占到了缺血性脑卒中总死亡人数的47.25%,是中国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根据2015—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政策模型预测,对1、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每年将减少脑卒中事件69.0万例,获得120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一项2010—2020年纳入9136例高血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其中418人在研究期间*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患者累积平均动脉压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立危险因素。
1.2.1.2 糖尿病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我国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