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消毒技术及特殊环境应用手册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6885
  • 作      者:
    彭恒,文文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1-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消毒学概论
  第一节 消毒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消毒的概念
  “消毒”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disinfection)、防腐(antisepsis)、保藏(perservation)4个方面。消毒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也指一种处理过程、处理方法。
  (一)灭菌
  灭菌,指的是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既包括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及其孢子、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还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灭菌保证的水平必须达到106级,即灭菌处理过的物品,其表面微生物的存活率低于10-6。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接触患者的血液或是进入无菌组织和无菌体腔的医疗器材都必须达到灭菌的水平。对于仅接触人体皮肤、表浅体腔黏膜及一般卫生用品,仅做消毒处理即可。
  灭菌剂包括醛类化合物、烷基化气体灭菌剂、过氧化物灭菌剂等,高剂量的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也有与灭菌剂相同的灭菌效果。
  (二)消毒
  消毒,指的是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消毒保证的水平为103级,即消毒处理过的物品,其表面微生物的存活率低于10-3。
  值得注意的是,消毒的目的不是杀灭或去除污染物体上的全部病原微生物,而是使其减少到不至于引起疾病的数量。消毒不能杀灭所有微生物,但是能够减少微生物的数量。根据消毒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消毒剂只要求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并不要求杀灭细菌芽孢。
  (三)防腐
  防腐,指的是杀灭或抑制活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止其感染。防腐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应用药物的浓度、作用时间、pH、温度、微生物特点及有机物的存在等。
  一种药物如果不能杀灭微生物,而仅能抑制其生长繁殖,则不能称之为消毒剂,但可以作为防腐剂。
  (四)保藏(保存)
  保藏(保存),指的是用化学、物理因子或生物的方法防止物质的生物学腐败。保存通常是为了防止药物制剂、化妆品和食品等的损坏所采取的措施。
  消毒剂和防腐剂大多可以作为保存剂,但是保存剂并不都可以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
  二、消毒学概念
  消毒学(science of disinfection)是研究利用消毒因子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人体外环境中的目标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科学。消毒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消毒理论、消毒因子、消毒目标微生物、消毒指示微生物、消毒技术和消毒方法、消毒相关产品毒理安全性评价和消毒学检验等多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概括来说,消毒学是研究消除体外微生物减少危害人体健康的科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消毒学指的是医学消毒学。
  三、消毒学的学科范畴
  消毒学的学科范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预防医学、分析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卫生检验学等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也涉及物理学、化学、毒理学、仪器分析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相融合,是一门具有*特性的交叉学科。
  四、消毒的内涵
  (一)消毒因子
  消毒因子(disinfection agents)是指用于消毒的物质或能量,包括物理消毒因子、化学消毒因子和生物消毒因子,或其两者或三者组合而成的复合消毒因子。
  1. 物理消毒因子 (physical disinfection agents).是指通过物理原理产生消毒效果的因子,如热力、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微波、超声波和等离子体。也包括通过擦拭、冲洗等物理摩擦、物理过滤、物理空间阻隔等方式产生的消毒效果。
  2. 化学消毒因子 (chemical disinfection agents).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消毒效果的因子,如灭菌剂、消毒剂、抗(脓)毒剂/抗(脓)毒药、抗菌剂、抑菌剂和防保剂等。
  3. 生物消毒因子(biological disinfection agents).是指通过生物学原理产生消毒效果的因子,如动物提取物、植物提取物、微生物代谢的生物活性成分或微生物活体,包括酚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精油、生物碱、多糖、多肽、酶、噬菌体等。
  (二)人体外环境
  最初的“外环境”仅指无生命体的物体表面,目前一般认为,人体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uman body)除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物体外,还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表浅体腔。
  人体外环境指的是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及人体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机体部分微生物环境,主要包括:①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和创口等;②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场所(如空气、水体、土壤和普通物体表面);③人类食用、使用和享用的物品(如食物、药物、化妆品、饮用水、医疗器械、餐具、衣物、家具、书籍等)。
  (三)目标微生物
  目标微生物(target microorganism)是指每次消毒活动中消毒因子所要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的微生物,存在于消毒对象的里和表。
  (四)消毒作用方式
  消毒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 of disinfectants)是指消毒因子通过杀灭、清除、中和或抑制等作用于目标微生物的方式。
  1. 杀灭.指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造成不可逆、彻底的摧毁,也可用“杀死”“毁灭”和“灭活”等来表述,是通过杀灭病毒核酸而导致病毒死亡。
  2. 清除.通过物理摩擦、过滤介质、物理空间阻隔等方式清除滤过目标微生物,或是远离目标微生物的方式达到消毒的目的。
  (1)物理摩擦去除目标微生物:如用流水冲洗、抹布擦拭待消毒物品。
  (2)过滤介质滤除目标微生物:如细菌滤器、空气高效过滤器、口罩等。
  (3)物理和空间阻隔隔离或远离目标微生物:如佩戴防护服、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医学观察等。
  3. 中和.指针对抗原抗体反应的消毒方式,如机体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抗原产生的中和抗体(可溶性蛋白),能有效中和该病原体抗原,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细胞的感染。
  4. 抑制.指消毒因子控制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性而并未杀灭它们,这种控制是暂时的,在抑制因素解除后,目标微生物仍可复活生长。
  (五)无害化
  通过消毒因子的处理,消毒对象目标微生物的数量有所减少,达到了“消毒”要求的水平,使得其对人体、物体等不产生危害的程度,称为无害化(harmless)。
  (六)消毒方法或消毒措施
  消毒方法或消毒措施是指对不同消毒对象所采取的具体消毒方法,包括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消毒因子去处理消毒对象目标微生物,达到所需的消毒水平。
  (七)消毒方法分类
  1. 按消毒因子的性质分类.包括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消毒法。
  2. 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目的分类.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抗(脓)毒法、抗菌法、抑菌法和防保法(防腐保存法)。
  3. 按消毒因子对目标微生物作用的效果分类.包括低效消毒法、中效消毒法、高效消毒法和灭菌法。
  (八)传染病病原体消毒遵循的三大铁律
  1. 尽早发现病原体.通过提高对病原体的检验水平、对病原体中间宿主的监测检验、对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监测检验,尽早发现病原体。
  2. 立即隔离控制病原体.确定病原体存在时,*要任务是控制传染源,必须立即对确诊和(或)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观察,居家隔离者需在符合隔离条件的环境中隔离。
  3. 立即彻底杀灭病原体.对传染源活动过的场所、交通工具、使用过的生活物品等立即做好终末消毒;对接诊传染源的医疗场所和使用中的器物做好随时消毒。若传染源为媒介生物,立即捕杀,做好终末消毒。
  第二节.消毒技术应用的科学理念
  一、消毒遵循的原则
  1.消毒应以清洁卫生为主,以预防消毒为辅。一般情况下先进行清洗,再进行消毒。被甲类传染病病原体、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污染时需先进行消毒再清洗。
  2.消毒应遵循*选物理消毒法(如常规压力蒸汽灭菌法),其次选用化学消毒法或其他消毒法的原则。
  3.消毒应坚持科学的原则,应根据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选择适宜有效的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调整消毒剂有效含量、作用时间和消毒频次。
  4.消毒应坚持安全的原则,使用的消毒设备和产品应是对环境影响*小、对人体伤害*低、物品损坏程度*小的合格产品。
  5.消毒应根据消毒等级和消毒要求,科学合理消毒,不可随意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缩短消毒作用时间,防止过度消毒和滥用消毒剂,以免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及耐消毒剂病原体的出现。
  二、不宜采用的消毒措施
  1.对于很少用手触及的室外场所及物品,如地面、绿植、墙面等,没有明确受到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不需要消毒。不宜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如使用无人机、喷洒车、喷雾器等设备,对街道、营区、园区、广场、马路、行驶的汽车外表面及车轮等实行喷洒消毒液(粉)消毒。
  2.不宜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热烟雾机等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3.不宜直接使用消毒剂(粉)对人员进行消毒,如设置喷雾消毒通道让人员通过,或直接对人员喷洒消毒液。
  4.不宜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投加消毒剂(粉)进行消毒。营舍、办公场所等室内下水道不必经常消毒。
  5.不得在有人的环境中对空气(空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不得使用醇类、季铵盐类、醛类、胍类消毒剂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不宜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器进行终末消毒。不可使用加湿器进行含氯消毒剂的喷雾消毒。
  6.不宜用戊二醛对物体表面和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
  7.不宜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1000mg/L)做预防性消毒。
  第三节.消毒学基本术语
  一、消毒方法和消毒因子
  (一)消毒法、消毒剂、消毒器
  1.消毒法.简称消毒。
  2.消毒剂.指用于消毒的药剂。
  3.消毒器.指用于消毒的器具、器械或装置。
  4.消毒因子.用于消毒的物质或能量。
  (二)灭菌法、丁达尔灭菌法、灭菌剂、灭菌器
  1.灭菌法.简称灭菌。
  2.丁达尔灭菌法.又称间歇灭菌法。
  3.灭菌剂.指杀灭一切微生物,用于灭菌且能达到灭菌要求的药剂。
  4.灭菌器.指灭菌的器具、器械或装置。
  (三)抗脓毒法、抗毒剂
  1.抗脓毒法.简称抗毒,是杀灭或抑制活的机体上的微生物,防止机体因感染受到毒害或严重感染造成脓毒症的方法。
  2.抗毒药.又称抗菌剂,是能用于杀灭或抑制引起脓毒症感染病原体的药剂。
  (四)抗菌法、抗菌剂
  1.抗菌法.指杀灭或妨碍细菌繁殖体和细菌活性的方法。
  2.抗菌剂.指可以用于抗菌的药剂。
  (五)防保法、防保剂
  1.防保法.又称防腐保存法、防腐法、保存法、保藏法,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防止物质的生物学腐败。
  2.防保剂.指可以用于防腐保存的药剂。
  (六)抑菌法、抑菌剂
  1.抑菌法.简称抑菌,指抑制或阻碍细菌繁殖和细菌活性的方法。
  2.抑菌剂.指可以用于抑菌法的药剂。
  (七)清洁法、清洁剂、清洁器
  1.清洁法.简称清洁,指去除物体表面污染物的方法。
  2.清洁剂.指可以用于清洁法的制剂。
  3.清洁器.指用于清洗处理的器具、器械或装置。
  (八)抗微生物因子
  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子称为抗微生物因子。
  (九)杀藻剂、杀菌剂、杀真菌剂、杀病毒剂、杀微生物剂、杀卵剂
  1.杀藻剂.指用于杀灭藻类的药剂。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消毒学概论 1
第一节 消毒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1
第二节 消毒技术应用的科学理念 4
第三节 消毒学基本术语 5
第二章 消毒技术应用的对象 14
第一节 微生物的种类 14
第二节 病毒 15
第三节 细菌 19
第四节 其他原核微生物 22
第五节 真菌 23
第六节 原生动物 24
第七节 藻类 25
第三章 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27
第一节 热力消毒与灭菌 27
第二节 过滤除菌 32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消毒 33
第四节 超声波消毒 34
第五节 微波消毒与灭菌 35
第六节 电离辐射灭菌 36
第七节 等离子体消毒与灭菌 38
第四章 常用化学消毒剂及使用方法 40
第一节 含氯消毒剂 40
第二节 含溴消毒剂 42
第三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43
第四节 醛类消毒剂 44
第五节 烷基化气体消毒剂 45
第六节 醇类消毒剂 46
第七节 含碘消毒剂 47
第八节 酚类消毒剂 48
第九节 季铵盐类消毒剂 49
第十节 胍类消毒剂 50
第十一节 二氧化氯 51
第十二节 臭氧 52
第十三节 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53
第十四节 消毒剂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56
第十五节 过期消毒及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57
第五章 常见消毒设备及其使用 59
第一节 传统紫外线灯 59
第二节 深紫外新型消毒器 60
第三节 二氧化氯缓释除菌剂 61
第四节 手卫生智能消毒干雾过氧化氢消毒机 62
第五节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64
第六节 环氧乙烷灭菌器 65
第七节 背(肩)负式手动喷雾器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66
第六章 现代物理消毒技术 72
第一节 远紫外线消毒法 72
第二节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 82
第七章 现代化学和生物消毒技术 84
第一节 新型抗菌涂层 84
第二节 大蒜E素 86
第三节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 87
第四节 表面长期消毒用抗微生物涂层 88
第八章 防疫及消毒现场应用指南 90
第九章 小区消毒 93
第十章 居家消毒 95
第十一章 酒店、餐饮店消毒 98
第十二章 水面舰艇、潜艇消毒 101
第十三章 医疗场所消毒 102
参考文献 105
附录 10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