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教材,有口皆碑。
编排合理,要言不烦。
博采众长,视野宽广。
社会学理论入门佳作
第一章 社会学理论导论
几乎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对社会世界(以及许多其他事情— 自然事件、超自然
事件的可能性)进行理论化。通常来说,这意味着人们在思考、猜想一些社会问题。我们有可能想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者猜想自己喜欢的队伍赢得联赛冠军的机会。在这些猜测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建立与父母、我们喜爱的球队相关的理论。 比如,父母因为具有相似的个性,所以相处得很好; 或者因为球队缺少团队合作,所以它不可能获得联赛冠军。这些理论所处理的是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例如,父母双方的个性和它们如何影响两人相处的方式;团队合作与赢得联赛冠军的能力。
建构社会学理论
社会理论家,一如这一新版将要讨论到的诸位,做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事:猜想,然后建立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解释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当然,日常生活中的理论化与社会理论家建构的理论存在着重大的区别:
1. 相比于人们根据日常生活进行的理论化,社会理论家的理论化工作往往更符合学科标准和具有自觉性;
2. 社会思想家通常会基于前人的成果展开理论工作。可以说,所有社会思想家都曾仔细研究过前人的工作;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即使不是全部)则几乎只靠自己。套用牛顿和与我们更接近的社会学家默顿的话,如果说社会理论家能够发展出更好的理论,那只是因为这些理论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
3. 社会理论家通常要依赖与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关系有关的材料,不管这些材料是自己还是他人收集的。普通人在理论化过程中虽然或许也掌握一些材料,但它们可能非常不完整,收集的方法也欠缺系统性。
4. 不像普通人,社会理论家试图发表其理论(本书将会讨论到这类著作的一些重要范例),因此这些理论能被批判分析、广泛传播,并被用作经验研究的基础为后来者所 借鉴。严格的评审过程将有助于将不合格的理论在出版之前清除出去,或者即使那样的理论设法出版了, 它也无法得到广泛的关注。
5. 更重要的是,至少就专业性而言,社会理论家很少针对自己的父母、喜爱的球队或某个国家思考具体的关系。社会理论家通常是以更具包容性的态度思考普遍的社会议题,而普通人喜欢思考有限的甚至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因而,根据上述提到的两个事例而言,普通人推测父母的关系,而社会理论家可能会思考更一般性的主题,如21世纪初婚姻关系的变易性质。同理,普通人思考自己喜爱的球队的获胜概率,而社会理论家则关心在大薪水和大预算的时代球队之间竞争的不公平性。
社会理论家通常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关心的议题仅仅是学术性的。事实上,被选择的议题往往与理论家们(以及许多其他人)强烈的个人兴趣有关,并且往往源于理论家们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于是,父母婚姻乃至理论家自身婚姻中的种种压力,就有可能引导社会学家将现代家庭的一般问题以及它所限定的各种困境加以理论化。最好的社会学理论往往源于理论家最切身的个人兴趣。
然而,这引出了一个直接的问题。如果最好的理论源自个人的强烈兴趣,那么这样的理论难道不会被理论家个人的兴趣和经历所误导或扭曲吗?某个理论家孩童时期在家庭中遭受的不快经历或她自己的婚姻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她反对核心家庭,形成有关核心家庭的错误观念,随之将她引向建立一种批判这种家庭的理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理论家必须想办法使其个人的偏好处于审查之中。不过,偏见是持续存在的一种危险,理论家和阅读理论的读者们在进行思考之前,必须警惕这种危险。足以平衡这一缺陷的是,关乎某个问题的强烈情感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对家庭(或其他社会学议题)怀有强烈情感的社会学家有可能对此议题做出持续不断的探究,也更有动力对之提出理论洞见。只要偏见受到审查,个人的强烈情感往往会促生社会理论的杰出成果。比如,本书多次提到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他对资本主义的先锋研究(参见第二章)。从各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提出的资本主义理论都是社会理论史上最杰出的社会理论之一。它的问世乃是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人困境的强烈情感的驱动。这种情感的确使马克思忽视了资本主义体系的个别优点,但促成如此具有解释力的资本主义动力理论的事实,已足以抵消它的这一遗憾。
我们可以对社会世界任何层面进行理论化,有些社会理论家思考的是人们期望他们去思考的层面(例如政治、家庭),而另一些社会理论家的思考则显得有些别开生面(例如,我本人研究快餐店、信用卡和大型购物中心等现象)。社会世界的任何层面,从最崇高的到最世俗的,都可能成为社会理论的议题。不同的社会理论家在社会世界中发现不同的、具有重要性且有趣的层面,他们极有可能将注意力投入其中。一些理论家对国王或总统的行为感兴趣,另一些理论家则可能对乞丐和妓女的行为感兴趣。此外,还有另外一批人,通常是最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中的一部分,对高尚行为和低贱行为之间的关系更感兴趣。例如,埃利亚斯(1897—1990)关注13世纪和19世纪之间在餐桌上挖鼻孔、擤鼻子、 放屁等世俗行为与宫廷变革之间的关系。就世俗行为而言,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少在餐桌旁挖鼻孔,也不再死盯着擤过鼻子的手帕,甚至不再公然地放屁。这些世俗行为的改变与国王宫廷变革是有关联的,后者的改变最终散布到社会的其他领域。主要原因在于,国王宫廷中的成员对越来越广泛的圈子形成依赖,因此对自身的某些行为(如施于他人的暴力)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谨慎。最终,这些更为广泛的依赖圈,更强烈的敏感和谨慎,逐渐侵入社会底层,深刻地影响并且改变了上述的日常行为。 说得不好听点,人们通常不再在餐桌上挖鼻孔或公然放屁了(例外者在现在会变得十分刺眼)。
社会思想家可能会聚焦于某些他们发现的极为重要和有意思的具体行为,又或者这些行为为他们提供了进入社会世界的入口。齐美尔(1858—1918)认为社会世界是由无数的社会关系组合而成(参见第三章)。根据这一观点,每个社会行为都是一段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反过来,每一段社会关系最终总要与其所有其他的社会关系产生关联。因此,任何既定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都可以成为我们洞察社会世界的方式,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社会世界的本质及意义。由此一来,齐美尔选择了货币以及基于货币的社会关系作为了解整个现代世界的具体方式。
本书将要讨论到的理论虽然与普通人每天都在建构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我们也要牢记,专业学者的理论化与普通人的理论化之间并不存在本质差别。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只要钻研前人的理论研究,并且以一种较为系统和持续的方式对一般社会议题进行理论化尝试,你就可以算是一位社会理论家了。当然,成为一个社会理论家并不必然意味着能够建立高质量的理论。你的第一批理论成果可能不会像本书要讨论的那些理论一样出色。实际上,接下来要讨论到的理论都是优中选优的,而许多在其身处的时代里相当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之所以在这里未被讨论,只是因为他们的理论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再被认为是举足轻重的了。历史上有许多人试图建构理论,但最终只有少数人成功地提出了本书提到的这些高质量且地位卓著的理论。
关于作者?
前? 言?
第一章? 社会学理论导论
第二章? 古典理论Ⅰ
第三章? 古典理论Ⅱ
第四章? 当代大理论Ⅰ
第五章? 当代大理论Ⅱ
第六章? 当代日常生活理论
第七章? 当代整合性理论
第八章第八章?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
第九章? 后现代大理论
第十章? 全球化理论?
附? 录?
引用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