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学讲稿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12055898
  • 作      者:
    汪裕雄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汪裕雄(1937—2012),当代知名美学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美学会理事。所著《审美意象学》《意象探源》和《艺境无涯》被当代美学史研究者称为自成体系的“审美意象学三书”。《审美意象学》于1995年获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意象探源》于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学讲稿》:
  布莱希特在演出上反对演员与角色合而为一,在观赏上也反对观众与角色合而为一。他主张演出要在观众中造成“间离效果”(又译为“陌生化”效果)。就是说,演出在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又要将这种情感加以控制和压抑,使观众不致完全陷入“忘我”的沉醉状态,而始终保持清醒的审美判断力,他们要为演出而动情,却又始终不忘演出是假定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从而能冷静地加以欣赏、加以评价。布莱希特认为,古代希腊演出时演员使用假面,近代戏剧的镜框式舞台,东方古典戏剧中穿插的歌舞成分,都能使观众的观赏经验和实际生活经验发生间隔,拉开距离。因此,戏剧演出不应该取消那些能提醒戏剧假定性的东西,如当众化妆、旁白、讲究表演技巧等。通俗地说,所谓“间离效果”,也就是让观众把戏当戏看。
  把戏当戏看,这个道理看似平常,实际却至关重要。这实际上要求观众在观赏时确立自觉的审美态度,而这和日常的实用态度迥然有别。用日常的实用态度对待对象,对象一经激起人们的情感反应,便是一种伦理的、实用的反应,这种反应常常是行动的先导,会转化为迅速的行动。我们假如在街头遇见歹徒行凶,会激起对歹徒的痛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禁不住会去制止歹徒的暴行或是去救助受害者。审美态度就不一样了,舞台上也会有“歹徒”行凶的场面,我们虽然也会被激起相应的情感态度,但并不立即转化为行动,而是始终让自己处在旁观的地位,听凭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活动随着剧情发展而自由展开,从容地进行情感再体验。有了这个态度,从消极方面说,可以避免把戏剧和现实混为一谈,懂得何以不能动辄将戏剧同现实简单对号入座的道理;从积极方面说,有了这个态度,就可以解放自己的审美能力——欣赏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使自己发挥观赏中创造的主动性,更有效地参与演出。
  我国戏曲的表演体系是十分尊重观众的观赏主动性的,它并不讳言戏剧演出的假定性,而是坦白地告诉观众,演戏就是演戏,演戏是对生活的虚拟,而不是生活本身。这也就是叫人把戏当戏看。戏曲演员的扮相可以勾画脸谱,京剧里的净、丑两行,满脸涂上鲜明的油彩,描出美丽的图案;人物一上场就来个漂亮的亮相,接着白报家门;同一座舞台,一会儿当作千军万马厮杀的原野,一会儿又可以当作局促的陋室;布景道具是简得不能再简,一张椅子可以代替一座山,两面旗子便是一辆车,一领布帐展开之后,便是横在面前的一道城墙;至于表演,那更是虚拟动作:摇桨以代替行船,挥鞭以代替走马,望空有月,指地有河,几对兵丁轮番出入便是千军万马……这一切,灵活自由,在舞台生活和实际生活之间,划出了明显的不容混淆的界限。可以说,戏曲从演员扮相、服装道具、装置布景到表演动作——唱、念、做、打,无一不是虚拟化、程式化的。这种表演,追求高度的技巧美与形式美,它完全不靠同实际生活的外表酷肖来吸引观众。那么,为什么人们观看戏曲会觉得它真实可信,并深受感染进而产生强烈共鸣呢?这就涉及戏曲表演的另一个特点,即写意性。黄佐临将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生活的写意性、动作的写意性、语言的写意性和舞台美术的写意性。在这四方面,戏曲都不严格讲求外在的形似,而刻意追求神似,即追求传情达意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感染力,以造成动人的意境。戏曲就表演形式而言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就内容而言却是真实的,有情感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因此,戏曲表演含蓄、凝练,富于情感意义和想象成分,富于暗示性。这既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颇大的创造余地,也给观众的观赏留下了发挥想象力、理解力的余地。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生活的写意性。黄梅戏中的生活小戏《夫妻观灯》,表现了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在元宵之夜进城观看花灯的情景。台上没有任何灯节的实景和音响效果,但通过男女演员载歌载舞的精彩表演,侧面展现出熙熙攘攘的人群争看花灯那种热闹非凡的节日景象。花灯和观看花灯的群众场面是虚写的,而这对夫妇面临这个场面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他们的新鲜感、惊讶感,他们的兴奋和焦急,他们为争看花灯而相互埋怨又相互成全的情态,却是实写的。妻子的娇嗔与活泼、丈夫的纯朴与憨厚,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写实的生活场景,却表现了活生生的人物与活生生的生活氛围、生活情趣。川剧《柳荫记》第四场的“十八相送”,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逶迤下山,沿途观看池中游鱼,水上鸳鸯,又一同参拜古庙,共渡溪桥,最后来到他们原先结拜兄弟的柳荫深处依依话别,这里的空间景物完全是虚写的,但都是为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设置。每一件景物,都被祝英台用来作为点醒梁山伯自己的女性身份,表达依恋情意的隐喻。这种隐喻意义,需要演员在表演时加以暗示,当然也需要观众发挥想象力去加以领悟。
  再看动作的写意性。戏曲又是怎样通过虚拟的、程式化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呢?比如旦角在哭的时候常常是扬起水袖,掩住面部,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在摇头、摆腰和抖肩的动作之间表现出来的。这样的表演避免了正面表现啼哭时面部表情紧张、肌肉抽搐所表现出来的丑陋的舞台形象,所以哭得很美。有时一个背影、一声哭腔,就能把观众带入凄婉欲绝的戏剧情境中去。这些表演动作是程式化的,就是说都是有现成的“套子”的,但是有修养的演员,可以在遵从程式的同时突破程式的限制,进行独到的创造,如京剧《打渔杀家》第四场,肖恩上场的一段唱词中有两句:“清早起开柴扉乌鸦叫过,飞过来飞过去却是为何?”①按程式,在唱这两句时伴有开启柴扉的虚拟动作,还有作为音响效果的由唢呐吹出的模拟的乌鸦叫声。如果演员无动于衷地照程式表演,这里的表演动作就没有多少动人之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盖叫天反对这样的表演,他匠心独具,认为肖恩在唱这两句时,“开始应该在‘眉眼’上做出清晨刚起还有睡意的味道,在‘身段’上也应该做出有点凉意的特点,更要用‘眉眼’明白交代清楚他看见乌鸦时引起的疑虑”。就是唱“乌鸦叫过”这四个字,表演时也应该分层次:“先是肖恩做出注意到乌鸦的表情,然后再唱‘乌鸦叫过’,再是后台的唢呐模仿乌鸦的叫声,从而使观众得到完整的形象。”⑦盖叫天是基于对剧情的深刻理解来设计这段表演的。在上一场,肖恩因为抗拒恶霸丁子燮勒索渔税,顶回了丁府的恶奴,丁恼羞成怒,派教师爷率四徒弟前来问罪,肖恩的两句唱词就唱在教师爷等将到未到之时。“晨起”句的动作突出肖恩因清晨鸦叫,打破了内心的宁静,他开始准备应付即将临头的新的灾难。这里的动作细节与人物心情丝丝人扣。而诚如盖叫天所说:“只要做和唱是合于角色心情的,虚构性的表演也不会把戏演成假的。”③戏曲动作写意性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体验角色的心情方面来。
  ……
展开
目录
上编 美学基本理论美学基本理论

绪论

第一章 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的难解性

第二节 西方探讨美的本质的三种途径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初步理解

第二章 美的形态

第一节 社会美

第二节 自然美

第三节 艺术美

第三章 美学基本范畴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 悲与喜

第四章 美感的特征及其过程

第一节 美感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美感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审美判断及其标准

第四节 美感的过程

第五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第一节 感知

第二节 想象

第三节 情感:美感中的动力因素

第四节 理解

第六章 美育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游戏的年代”:幼儿期的美育

第二节 跨入静观欣赏之门:少儿期的美育

第三节 “充满诗意的年代”:青年初期的美育

第七章 绘画、雕塑与美育

第一节 “有形诗”与“无形画”的比较:绘画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通过眼睛来服务于知解力”:绘画的审美教育途径

第三节 “心灵与身体形状的直接统一”:雕塑的审美特性

第四节 “立体的诗”:雕塑的审美教育途径

第八章 建筑园林与美育

第一节 古老的艺术,文明的见证: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

第二节 “凝固的音乐”,奇妙的通感:把握建筑的音乐感

第三节 “和周围的风景打成一片”:欣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美

第四节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领略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

第九章 戏剧与美育

第一节 表演——戏剧的中心:从“贫穷的戏剧”谈起

第二节 把戏当戏看:从“间离效果”说到自觉的观赏态度

第三节 怎样把戏看懂:谈谈把握“戏剧性”问题


下编 美学要籍导读美学要籍导读

第十章 康德美学导引

第一节 为什么必须读康德

第二节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美学

第三节 康德美学要义

第四节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与康德美学

第十一章 黑格尔美学导读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和黑格尔美学

第二节 黑格尔的艺术美本质论(美论)

第三节 艺术创造论(“理想的定性”)

第四节 艺术历史发展论与艺术门类论

第十二章 宗白华美学导引

第一节 宗白华生平思想述略

第二节 从中国百年美学反观宗白华

第三节 宗白华对传统意境论的现代阐释

第四节 宗白华的“艺术通观”

附录 美学教学反思

拓展学科领域,注重知识更新
——开设“审美心理研究”选修课的体会

走出“滞徊状态”的中国当代美学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