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姬姓,名夷吾,字仲,谥敬仲。由于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男子一般称氏而不称姓,故称管仲。
姬姓为黄帝之姓,因黄帝居于姬水,以姬为姓,故得姬姓。管氏的起源,历史上主要有管叔鲜、周穆王、鲁大夫三种说法,而以起源于管叔鲜一说影响最为广泛。据《史记》记载,叔鲜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了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于是便有了管氏。管地在今河南郑州境内。周武王死后,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霍叔。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后代子孙便四散流落到了其他地方。作为管叔鲜后裔的一支,管仲的先祖在失去封地后流落到齐地临淄附近。公元前716年,管仲生于齐地,距离周平王东迁洛邑仅仅晚了五十四年。
春秋初期,经过郑庄公小霸、周郑交质事件,诸侯逐渐觊觎坐大,周王室则日渐衰微。此时虽然乱象丛生,周王也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王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礼乐秩序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形势发展正如《说苑·尊贤》所言:“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皆叛不朝,众暴寡,强劫弱,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之不绝若线。”中国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代。这是管仲相齐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管仲早年家境十分贫穷,生活经历坎坷。《战国策》说他经商不得志而隐居:“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②鄙,国都之外的郊野曰鄙。贾,指的是商贩。此之“南阳”,并不是今河南之南阳或诸葛亮的躬耕地之南阳,而是指春秋时期在齐、鲁交界一带、泰山以南地区的“南阳”。山之南曰阳,故称泰山以南地区为“南阳”。“弊幽”是说生计艰难窘迫而隐居。这个记载告诉我们,管仲早年只是一个生活于郊野的小商贩,在南阳一带做生意而又常常不得志,因为失败的经商经历,他曾经因生计窘迫而隐居无闻。
《管子》一书中还记载有管仲本人的自白,说他曾经做过养马的小官吏,深感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毋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①“圉人”指的是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小官吏,也泛指养马的人。管仲自称“尝为圉人”,是说他曾经做过掌管养马的小官吏,或者是亲自为人养过马。所以他能够了解马厩里面的事务中“傅马栈最难”。“傅”,编次,是编排的意思。“栈”,这里是指竹木编成的牲畜棚或栅栏。“傅马栈”就是编排供马站立休息的栅栏。意思是说,养马的人编排马栅栏的时候是很难的。编排中要用到很多木头,有直的,也有弯曲的。先用直的,到后面弯的就没法用;先用弯的,到后面直的就没法用。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直的和弯的灵活调剂使用。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邪不两立。管仲借“傅马栈”一事讽劝齐桓公应重视对人才的选择,注意任用正直、贤明的官员。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管仲早年的经历中曾给人家养过马;二是管仲是一个擅长从生活中发现并不断积累政治智慧的人。
刘向在《说苑·尊贤》中说:“管仲,故成阴之狗盗也,天下之庸夫也,齐桓公得之,以为仲父。”②“成阴”,在现今山东潍坊高密境内。可见早年的管仲生活于现在的高密一带,穷困潦倒,事无所成,还被人视为鸡鸣狗盗之徒。
对于管仲的早年生活,流传最广的还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自述的一段话:“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①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管仲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本意是说,管仲年轻的时候与鲍叔牙在一起,做买卖要多分利,做官也不成器,作战又不勇敢,鲍叔牙对他的这些行为都非常了解,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管仲非常感激鲍叔牙的这份知遇之恩。“管鲍之交”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际交往的成功典故。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有,早年的管仲曾经有过经商、当兵、入仕的各种经历,但都没有成功,坎坷之中饱受了冷眼、冷落与挫折。青年管仲生活艰辛的落寞之感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道出了管仲对人间冷暖的体味与感知。 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