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典籍里的郑州黄河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68216
  • 作      者:
    陈万卿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章 水系
  黄河,古称河水。历史上的黄河郑州段,支流纵横,水系发达。沧海桑田,千百年以来,这些河流有的仍存在且变化不大,有的因数次改道或者人为改造而不复旧貌,有的已消失无踪。
  现今之黄河郑州段,起于巩义市,流经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从中牟县入开封境。该段黄河有个重要特点,就是郑州以上的河道很少发生改道,郑州以下的河道则南北滚动极其频繁。现在一般将郑州桃花峪定为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原因有二:一是水出桃花峪之后,即进入一马平川地带,再无高山阻隔;二是历史上黄河频繁改道,几乎都是以此地为圆心。
  黄河郑州段的重要支流,上游有伊河、洛河,二河流经巩义市,汇流之后称伊洛河。伊洛河是黄河中游南岸较大的支流,在洛阳平原腹地左携涧水,右带伊河,东出平原,在河洛镇洛口汇入黄河,其汇入黄河之处,又称“洛汭”。黄河东流,又有汜河和枯河汇入。汜河发源于荥阳南部,在汜水镇汇入黄河。枯河,古称砾溪,历史上常被误称为旃然或澶然(旃然实际应为索水上游),该河从荥阳市区北向东流,入郑州市惠济区,汇入黄河。
  黄河南岸*重要的一条河流是贾鲁河,属淮河支流。贾鲁河上游为索河、须水河。索河发源于荥阳南部,流入郑州市高新区,与须水河汇流,称索须河。索须河绕郑州城北向东流,称贾鲁河,贾鲁河南流,经中牟县境入开封,过尉氏县,至周口市入颍河,*后汇入淮河。因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时河防不修,黄河南侵济水(汴河)水道,河道湮没,后元代贾鲁疏通索水及荥阳南部诸水,合而东流入汴河,故而此水被称为贾鲁河,俗称汴河南支。今则索水与须水合流,称索须河,东流,在郑州北与原来并不相涉的黄水合流,称贾鲁河。
  历代在黄河周边开凿了大量的运河,如春秋时期之鸿沟,隋唐时期之通济渠,宋代之汴渠
  鸿沟,又称狼汤渠、莨荡渠,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始兴建,是沟通黄淮的一条古运河。修成后,自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的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汴河,又称通济渠、汴水,是隋炀帝杨广在鸿沟、汴渠等基础上兴修的运河。汴河在北宋时*为繁盛,《宋史?河渠志》载:“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脉分,咸会天邑,舳舻相接,赡给公私,所以无匮乏。唯汴水横亘中国,*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然则禹力疏凿以分水势,炀帝开圳以奉巡游,虽数湮废,而通流不绝于百代之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之意乎。”南宋以后,宋金划淮为界,通济渠不再通航,后逐渐湮废。
  黄河郑州段有不少已经消失的河流和湖泽,如济水、荥泽、圃田泽等。济水,古四渎之一。《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东南流,在成皋城北的温县境内注入黄河,即《水经注?河水》:“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古之济水与黄河汇流之后,因其水清,比重小,黄河水浊,比重大,且济水流程短而落差大,呈冲击之势,故而不能与河水混合,二水并流,泾渭分明。秦汉之鸿沟、隋之通济渠、唐宋之汴河,皆济水之故道。荥泽和圃田泽均为济水河道流经之大泽,今已塞平,不复存在。
  总之,历史上的黄河郑州段,水系纷繁芜杂,易令人混淆不清。因此,本章收录了部分典籍中的黄河水系记载,以期对黄河郑州段的水系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节 黄河、洛河、汜河、枯河
  河水a 河水东过孟津,入巩县界,为小平津。
  《名胜志》《郡国志》云:“小平城,汉县,废址在今巩县西北,有河津曰小平津,即城之隅也。”《施府志》:“小平城在平阴东北,平阴在孟津县。故《方舆纪要》以小平城属孟津,不知小平、平阴本非一地,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巩、孟接壤,故小平城遂入巩县。”
  按,今巩西北裴峪渡即小平津,以裴、平音近而讹。见府志古迹。
  又东过巩县故城北,右得鲔水。
  《水经注》:“巩县北有山临城,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故河自鲔穴以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此。《施府志》:“鲔渚,今已湮塞,而河水旧兼鲔水之称,故著之。”
  又东为五社津。
  《方舆纪要》:“五社津在巩县北五里,大河东过巩,谓之巩河,有五社津。更始将朱鲔守洛阳,遣兵渡巩河攻温。又,建武初遣将军耿弇等军五社津,而使吴汉等围洛阳,是也。”
  又东过神尾山,洛水自西南来,东北流注之,谓之洛汭。
  《水经注》:“洛水于巩县东洛汭北对琅琊渚,入于河,谓之洛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程大昌书谱》:“洛既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两间为汭,汭之为言在洛水之内也,渭河入河之间,亦名渭汭,正其义也。又洛水成皋西入河,谓之洛汭,即什谷也。”《明史?地理志》:“洛水旧经巩县北入河,谓之洛汭,亦曰洛口,嘉靖后东过汜水县入河。”《施府志》:“《明史》谓洛水过汜水县入河者,嘉靖后大河北徙,去洛口远,故洛水又东流乃入河,今大河复南徙,洛水入河处在巩东北界。”
  又东过洛口,柳泉水自柳桥出,北流注之。
  《李通志》:“柳桥在巩县东。”《旧志》:“柳泉在金沟正南。”
  按,柳泉水即洛口东金沟村所出之水也,以泉畔多柳得名,泉在金沟南五里许,有村曰柳源村。
  又东过成皋,入汜水界,石城水合汜北流注之。
  按,石城水俗名玉仙河,流二十余里入汜水界,北流至成皋东入河,故于汜界终,记之。
  黄河a 自昔为中国患,《河渠书》述之详矣。探厥本源,则博望之说,犹为未也。大元至元二十七年,我世祖皇帝命学士蒲察笃实西穷河源,始得其详。今西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间,有泉近百泓,汇而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流出复潴,曰哈剌海,东出曰赤宾河,合忽阑、也里术二河,东北流为九渡河,其水犹清,骑可涉也。贯山中行,出西戎之都会,曰阔即、曰阔提者,合纳怜河,所谓“细黄河”也,水流已浊。绕昆仑之南,折而东注,合乞里马出河,复绕昆仑之北,自贵德、西宁之境,至积石,经河州,过临洮,合洮河,东北流至兰州,始入中国。北绕朔方、北地、上郡而东,经三受降城、丰东胜州,折而南,出龙门,过河中,抵潼关。东出三门、集津为孟津,过虎牢,而后奔放平壤。吞纳小水以百数,势益雄放,无崇山巨矶以防闲之,旁激奔溃,不遵禹迹。故虎牢迤东距海口三二千里,恒被其害,宋为特甚。始自滑台、大伾,尝两经泛溢,复禹迹矣。一时奸臣建议,必欲回之,俾复故流,竭天下之力以塞之。屡塞屡决,至南渡而后,贻其祸于金源氏,由不能顺其就下之性以导之故也。
  a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第2255~2256页。
  黄河a 中国河患,历代详矣。有清*重治河,探河源以穷水患。圣祖初,命侍卫拉锡往穷河源,至鄂敦塔拉,即星宿海。高宗复遣侍卫阿弥达往,西逾星宿更三百里,乃得之阿勒坦噶达苏老山。自古穷河源,无如是之详且确者。然此犹重源也。若其初源,则出葱岭,与《汉书》合。东行为****河,又东会叶尔羌、和阗诸水,为塔里木河,而汇于罗布淖尔。东南潜行沙碛千五百里,再出为阿勒坦河。伏流初见,辄作黄金色,蒙人谓金“阿勒坦”,因以名之。是为河之重源。东北会星宿海水,行二千七百里,至河洲积石关入中国。经行山间,不能为大患。一出龙门,至荥阳以东,地皆平衍,惟赖堤防为之限。而治之者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以与水争地,甚且因缘为利,致溃决时闻,劳费无等,患有不可胜言者。
  黄河b 旧薄大伾激广武,一河全在汜境,《禹贡》所谓“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正此地也。今河北徙,过牛口自北而南直抵五龙坞,逾敖仓历四十五里而达河阴矣。王文恪过汜水,登大伾山,有《河源辩》见于《艺文》。王荆公等诸贤诗并见焉。
  黄河c 距县北十七里许。旧循李林等一泻而东,南岸有滩地千顷,盖河民旧业也。今直抵敖山脚下,波吼如雷,南岸良田尽沦河北,按册取课,从难问诸水滨矣。河民何罪,遭河伯之虐至此极也。
  河水d 自禹时至于大伾北,过洚水山阴,实为其环绕。故《竹书纪年》云:“迁于嚣,于河上。”历代虽有迁徙,无大变更。今来汜入荥,为河阴、武陟天然界限。
  河水e 《通鉴辑览》:“商王河亶甲元祀嚣,有河决之患。”
  《竹书纪年》:“周贞定王六年,晋河绝于扈。”
  《水经注》:“河水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又东过荥阳县北,
  荡渠出焉。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汉平帝之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水门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理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共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古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
  a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六《志**百一》,第3715~3716页。
  b 《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第十一卷《顺治汜乘》,第333页。
  c 《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第十四卷《康熙河阴县志》,第40页。
  d 《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第十四卷《民国河阴县志》,第176页。
  e 《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第十四卷《民国河阴县志》,第177~179页。
  《宋史?河渠》:“元丰二年七月戊子,范子渊言:‘因护黄河岸毕工,乞中分为两埽。’诏以广武上、下埽为名。元丰五年,广武上、下埽危急,诏救护,寻获安。元祐八年七月辛丑,广武埽危急,诏王宗望急往救护。大观三年八月,诏沈纯诚开撩兔源河,兔源在广武埽对岸,分减埽下涨水也。重和七年秋雨,广武埽危急,诏内侍王仍相度措置。宣和元年十二月,开修兔源河并直河,毕工,降诏奖谕。”
  《金史?河渠》:“黄河埽设散巡官一员,雄武、荥泽、原武、阳武、延津五埽则兼汴河事,设黄汴都巡官一员,于河阴以莅之。大定十一年,河决王村,孟、卫州等界多被其患。十二年正月,尚书省奏:‘检视言,水东南行,其势甚大。至河阴广武山循河而东,至原武、阳武、东明等县,孟、卫等州增筑堤岸,日役夫万一千,期以六十日毕。’大定二十七年,以河阴县令佐勾管河防事。”
  《元史?河渠》:“元延祐八年,委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承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帖木赤、汴梁判官张承直,上自河阴,下至陈州,与拘该州县官一同沿河相视。各官公议:‘今相视上自河阴,下抵归德,经夏水涨,甚于常年,以小黄口分泄之故,并无冲决。’”
  《河南通志》:“元至正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民居尽废。”《开封府志》:“明太祖黄河说其略曰:‘今朕得观斯水,狭直处如经如弦,凡山回石起之处,则盘若羊肠,若河阴以达于徐、宿,地旷而原平则不然,斯水汗汗漫漫、浩浩荡荡,有不可测焉。’”
  《明史?河渠》:“山东佥事江良材尝言:‘通河于卫有三便。古黄河自孟津东北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黄河古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于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潦,戎马,益起河南富强之势,便三。’詹事贺韬大然其画,具奏以闻。不行。”
  《开封府志?河防》:“明嘉靖七年霍韬《治河疏》,其略曰:‘若引河自兰阳注宿迁,则归德诸处河溢奔溃,将数郡一壑,其患不止于徐、沛二州县而已也。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水系 001
**节 黄河、洛河、汜河、枯河 002
第二节 索河、须水河、贾鲁河 018
第三节 鸿沟、汴水、济水、荥水等 019
第四节 其他河流 029
第二章 漕运、治水、堤防 035
**节 秦汉至隋唐漕运 037
第二节 宋代漕运 045
第三节 明代漕运 050
第四节 北宋及以前的治水 051
第五节 金元两代的治水 060
第六节 明清两代的治水 062
第七节 堤防 074
第三章 灾祥 086
**节 水灾 087
第二节 祥瑞 095
第四章 名山名胜 101
**节 名山 102
第二节 津、渡、关 112
第三节 其他 115
第五章 人物 121
**节 帝王 121
第二节 治水能臣 125
第三节 其他人物 135
第六章 战事 141
**节 春秋战国 142
第二节 秦汉 14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155
第四节 隋唐 168
第五节 五代、宋、金、元 181
第六节 明清 187
第七章 艺文、碑志 193
**节 艺文 193
第二节 碑志 209
第八章 城池、建筑、交通 216
**节 城池 217
第二节 建筑 227
第三节 交通 232
第九章 疆域、沿革、滩地 234
**节 疆域与沿革 234
第二节 滩地 246
后记 25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