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成拳法要·进阶篇(以文化行者视角直接通达宗师王芗斋先生所讲述的大成拳精髓。)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925867
  • 作      者:
    于鸿坤
  • 出 版 社 :
    华龄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于鸿坤(阿龙),大成拳传人、立禅法脉传人,文化行者。自幼习文学武,诵读经典,曾随路文瑞大师习南极派通臂拳法;随马贤达大师系统学练八极、翻子、劈挂、鞭杆等法门。20世纪80年代,始随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先生习练大成拳之功、技、理、法,王师赐名“鸿坤”,并题赠“鸿坤弟子,断手,大成正宗,衣钵传人”以寄厚望,王师辞世后继续追随常志朗大师研习大成拳。其后数十年,遍访佛学、国学、拳学大家,希冀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求贯通拳理精髓,突破拳法局限,从而通达人生真谛。已出版著作《大成传习录》《立禅即意》《大成拳法要——基础篇》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彩文摘

 

前  言

今年的课程又开始了,这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可能都不能完全达到传承的学习效果,但是既然已经开了头,我们就继续用功把这件事做好。 在这个课程之前,我跟一些人聊课程的进度、计划、安排、时间课时等,做了几个预案,回过头来看还是不切实际,因为有时候一个东西可能需要好久才能过这一关,有些东西可能一天就过了,所以规定好多长时间内讲多少东西反而不恰当。

一般来说,惊蛰或春分是开始一件事情比较好的时机,但是2021年(三月十六日)这个日子比较特殊,我们选定这个日子,开始今年的传承课程,也是为了纪念、感恩我的师父王选杰先生。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加持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立禅,学习大成拳。

 

第一讲  进入打拳的状态

一、从恢复桩到提插桩的机理变化

恢复桩——恢复中枢的主体作用

我们今天讲从恢复桩到提插桩整个机理的变化。很多人站恢复桩的时候,他习惯用眼睛找脚的位置,找位置的一瞬间,传承就不对了。过去学的时候,任何时候眼睛都和虚空连接,眼神不能收回来,收回来的同时眼法就丢了。我们和外用的劲道始终是连接的,不管是修行、打拳,还是干什么事情,这个连接都是始终一如的。我们把神气和虚空融为一体,调整身体,让身体跟眼神也融到虚空当中,保持膝关节的弹性,保持两脚的距离合适。

王芗斋先生说,“每一动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有此一动”。脚宽为什么要有要求呢?咱们这个脚为什么不能像有些人站桩那么宽呢?一宽就形成了身体的几何抻拉间架结构,身体就容易用力,就不是自身不用力的圆满融入虚空的自然状态。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两脚距离要窄, 我们站的时候就有了信心。

脚距离不能宽,宽就把身体和外部的感受减弱了, 就把自我强化了。所以我们要把脚平放到地面,不要分力,膝关节有弹性地放松,两个肩往后靠,心里放松,喉头放松,脑袋就虚灵了,虚灵以后头上边就跟虚空接上了。

大家体会一下。我们慢慢来,头虚灵,虚灵是方法,所谓“虚灵顶劲”,顶是结果,虚灵了以后就有顶的意。膝关节有弹性,这是我们学的恢复桩。

提插桩——身手关系的重建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入全身的整体状态,还要进入比较复杂的打拳状态。过去通过恢复桩练出了身(中枢)作为主体的觉知和感应能力,现在加手臂和腿脚,就是随着呼吸的弹力,让手臂和中枢的身成为“一”,练恢复桩的时候手臂断开,把手臂纳入起落的状态里。虽然手臂参与了,但是手臂跟身体比,它好似要慢些,它随着身体而起落,但不是同时启动,而是随着身体动,身体随着呼吸。

说“随”是描述一种自然的状态,不是有意识地随,所以这句话瞬间就要过去,就不要再想了。然后慢慢地,有了这身体的感受以后,瞬间就脱离呼吸,不管呼吸,身体还在这个状态,呼吸不影响这个状态就可以了。有了这个状态以后,再就是手臂参与身体的运动,让腿脚和手臂一样,也参与身体的运动,这个起落是身体让腿脚在起落。

喉头放松,胸部放松,胯腋窝放松,全身成为一体。全身整体以后,感觉很美妙。这个时候要警惕,人的感觉很容易就“住”到身上。现在再加一个观照前后的要领,就是耳朵听脑后远方,脑后远方是指脊柱这一条线整体的远方,从头到脚往后的远方;眼睛看虚空,视而不见,耳朵听脑后,听而不闻。

前后要大,把自身融到“看”与“听”当中,进入这个状态以后,就要把这些想法全忘掉,这个时候是觉照身外,但是就像王芗斋先生讲:“身外须有意,不离自身间”,前边后边都有这种感受的时候,就在“持”的状态,如果跑了,想起来就收回来,看一下喉头松了没有,脑袋虚灵了没有,腋胯松了没有、弹性还有没有,胸口松了没有,手臂和腿是不是随着身,在想这些要领的时候,还要觉察前后的境界还在不在,把身內、身外统一。

这个时候,感知身外,稳定以后,再感知一个东西,腰松了没有,这是很紧要的。因为腰是全身的主宰。用腰感知外部松紧,与外部感知连接。虽然用腰,但是身体还得稳,不能一用腰的时候身体乱了,用腰的时候各种要领都得对。

 

二、站桩一以贯之的“道”

王芗斋先生说:“为什么有此一站?要问为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刚才讲了双脚的距离,身体上下的弹性。我们过去讲了很重要的心法,就是“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现在讲了身内身外,身带手臂、带腿脚。今天再继续说一以贯之的“道”,在站桩里边是什么。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落实到桩里就是整体均匀和生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如果丢掉了就没有觉知力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古人说变化气质,是指什么呢?

在这里就是让一个没有觉知的身心变成有觉知的身心。第一步就是把这个弄清晰,所有的要领、方法、手段,都是为了这个结果,教的人如果结果不清晰,就跟很多练功夫、练拳脚的那些人一样,都是盲目的,一会儿说这个好,一会儿说那个好,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有个故事,你看动物(比如猫),它扑这个东西是这一下,扑那个东西也是这一下,它没有技术,它有的技术都是“一下”,它为什么都能起作用?现在很多人打拳,他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打拳的时候,一会儿用这个动作,一会儿用那个动作,认为自己不行了,又再用另外一个动作。为什么这样呢?他没有一个有效的一以贯之的整体,没有这个整体,打拳的时候就没有所依,就会散乱,就会盲目,结果必然是失败。

我们每一个桩、动作,教案里讲过三种练法:一个是养生的练法,一个是实作(技击)的练法,还有一种是修道的练法。想学实作的人,先把心目中固有 的认知放一放,你把自己的认知放下了才能进来,才能学到。

王芗斋先生说,大成拳没有动作,没有招法。那怎么学呢?它有原则和原理。原理就是动作,原理就是招法,但是它不是固定形式的,一动就是法,一动就是招,但是必须在原则、原理的范围里才是这样。

 

三、两个原理基本(中环原理、空有原理)

我们这个拳有什么原理呢?第一个是“中环原理”。大家看看车轮,它有个车轴,车轮和轴不分开,但是车轴是主宰,车轮碰到外边东西,连接不到车轴上;还有,就像照相机支架上球形云台,这个圆球跟外边,它始终在一个活的状态里;还有葫芦在水里,按不下去那

个力量,那个变化,都说的是一个事情,就是中和环之间的关系。

知道这种关系以后,我们才知道,站桩为什么要松开呢?松,就是为了让肉和骨头形成一种关系,骨头如果是轴,就是轮子。以上的例子都是比喻,拳法确实存在类似的关系,不能再延伸了,不能落在这个比喻上,知道要说的是什么很重要。

王老先生说:“我让你这样练你必须这样练,但是你落到这个练上,那就错了。”经典里说的很清楚,“过河弃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都说得很清楚。那落到我们的拳上怎么练呢?第一步,感觉裤管和腿是分开的,如果有风来了,风刮动裤管,腿可以感知裤子不会贴着腿,它就会躲开,体会这种感受,如果有东西落下来,不能落到肉上,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皮。过去练枪的时候,躲避枪的最佳时机是什么呢?见肉分枪,就是枪尖挨到肉了,

这个时候才躲开,这个时候是决杀,对方的枪没有变化了,他必死无疑。我们第一层是衣服,第二层是皮。我们慢慢地站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肉和自身的关系,就跟刚才说的衣服和自己的关系一样,慢慢地练着练着,那个意——中意越来越大,发现骨头都像是棉花做的,骨头怎么这么大啊!你感觉像是棉花做的一样,但是落到别人身上,别人感觉像铁一样。这是一步一步的,一层一层的,我刚才说的那些都不要执着,但是你必须这样练,它是要表达一种抽象的原理——中环原理,如果把它具象就不对了。

怎么能知道不对呢?中环这一层学过了,我们还有第二个原则:空有原理。你可以把身体虚化。把实中练得虚了,越虚越没有、越大,就是要把这个中环扩大到虚的状态,以至于无、以至于空的状态,这是第二层。所有的松紧、虚实、变化等,你就知道所以然了,它都是以这两个原理体现出来的,这样才会有很多手段、方法。如果不知道这个原理,那你一动,是为什么动?你那一以贯之能不能贯通,和这两个原理能不能合上,就清晰了。

不能想当然,哪个是中,哪个是环,不能落到一个具象上,慢慢地学,学的过程中,能用就清楚了,不能用就不清楚。为什么有身外、身内?我们原来练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有形的自身化为虚无?最后让虚无的中越来越大,以中运环才容易。这个中环,如果体现在身上怎么办呢?

就像电工蹬电线杆,他脚上有一个圆环扣在电线杆上就蹬上去了,如果我们有一个圆圈套在身上,很容易用圈和背就套死了,我们练的时候,听着脑后,往远处听,眼睛往前面虚看,让这个圆圈始终和身体是一个挂不住的状态,你动身体,那个圈始终是对身体控制不了,这就对了。

 

四、基本动作:卷臂

练一个动作,手臂卷起来,身后背上的肉松落下去,而不是背隆起,为什么手臂卷上来,哪个部分的肉反而落下去?因为意会笼罩着后边远处。这种练习,起的时候,肩膀往下沉,从颈部一直松下来,松到骶骨和脚,这种效果慢慢地就会知道。想练实作的人,理不理解都

没关系,慢慢地就明白了。

配合着练就知道这个妙用,因为它不是动作,它是中环变化多端,就和摄影架上的万向球一样,不知道它往哪儿去,力量来了,不知道它怎么打,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是圆的。如果是个立柱呢?它是活的,又能上下移动,又能这样平着转,又能折叠着转,和对方要有关系才能用,所以练的这个动作的要点是:一个是和对方有关系,还要神气虚接前边,感知到后边;手臂卷起的时候,动作的时候,身体的中环关系在不停地培养、培育着。这就是大成拳没有固定的动作,它选用最合理、直接、有效的动作来体现这个原理和原则。

懂得了中环原理,在实际运用当中,用这个原理,就没有招法,而是各种中环关系,大的中环,小的中环,每一动都是中环关系,然后升华到每一动都是“空有关系”,这个就是实战的应用原则。它不是简单的几何线条的和间架结构的关系。王芗斋先生虽然说“曲折有面积”,但也是为了方便理解,他接触点上也是无点不弹簧。

古人说“含胸拔背”,就是好比一个直筒子,里边是空的,这叫含。拔背就是把脊柱树起来,让前后左右之气都是浑圆状态,这就是含胸拔背。古人还说“球打人”,就是全身像一个球,这是曲折有面积的升华。古人还说“牵动往来气贴背”,这不是平常人们想象的背上要紧。有些人说“发力的时候要空胸紧背”,有些人说“背要背锅”“胸要含蓄”“对方打不上”等,这都是外道。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慢慢地,当我们掌握原理了,就知道用功的方法,就知道用功的目的,行才能证道。知道用劲的原理,才能认清楚,才能体认到王老先生说的“自然本能的活力”。王老先生还说,“疯碾子劲”,就是发疯了一样的、没有方向的飘。这些都是以大运中,以空运有,以中运环。老先生常说,练实作断手比较复杂,先从“不是”开始,练到“是”。他还说,“我让你这样练,你必须这样练,但这不是,只有这样练,才能是。”

所以,教的人必须有“是”的境界,才可以“由不是到是”这样教。学的人必须有信心才愿意这样练,要想练成就需要有这种关系。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大成拳的基础

第一讲  进入打拳的状态 3

第二讲  怎样练对 15

第三讲  超越先天本能,后天学力有为 28

第四讲  天人合一的方法及其在拳学上的应用 42

第五讲  以用为练、用练乐练 54

第六讲  依原理而行——大成拳劲意的基本训练 70

第七讲  用身体印证原理 83

第八讲  大成拳的显现 90

第九讲  形与意的习练原则与方法 102

第十讲  单推手训练的基础 109

第十一讲  身心进入推手的状态 117

第十二讲  大成拳基本理路的完整框架 122

 

第二部分 大成拳的用与练

第十三讲  体认空性 135

第十四讲  大成拳法的根基 144

第十五讲  大成拳中的天人合一与戒定慧 157

第十六讲  概说大成拳的用与练 163

 

第三部分 由学练到会练

第十七讲  基础三桩的具体技术和对试力、发力的进一步认知 175

第十八讲  由矛盾桩(技击桩)进入试力 186

第十九讲  打的学问及对方不动的打法实践 192

第二十讲  通过打法实践培养觉性和能力 200

第二十一讲  行乎道中,静候君来 210

附录:传统武术本来的显现形式——觉性拳法 21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