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辑 理论篇
第一章 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
——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
第一节 必也正名乎:为何用“论笔”对译“Essay”
第二节 从哲学到文学批评:阿多诺所谓“论笔体”
第三节 从随笔到“论笔”:文学批评的文体革命
第二章 作为方法的文学批评
——阿多诺“内在批评”试解读
第一节 Kritik、criticism语词考
第二节 内在批评诞生的历史语
第三节 内在批评的致思路径与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读者群
——《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一
第一节 “我们有读者,但无读者群”出场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大众的新型关系
第四章 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
第一节 守成与斗争:“审美中心论”的成因
第二节 审美之常与文学之变:文化诗学话语的困境
第三节 “审美/非审美”矛盾论:文化诗学的一种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种批判诗学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
第一节 “审美中心论”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走向批判诗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节 在“文学介入”与“艺术自主”之间
下辑 实践篇
第六章 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何谓公共性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三节 文学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节 何处寻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
——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
第一节 大众阵营或读者要素:网民发声与数据说话
第二节 精英集团或文学史要素:冷遇景观与善待迹象
第三节 民选经典或民间经典化:路遥其人其作的绿色通道
第八章 在《讲话》与种种“讲话”之间
——也说赵树理与《讲话》的貌合神离
第一节 到群众中去:赵树理对《讲话》的深度落实
第二节 不想写和写不出:赵树理对《讲话》的过度反应
第三节 写什么和怎么写:赵树理对种种“讲话”的无所适从
第九章 知识分子的底线意识或聂致远的书生气
——重读《活着之上)》
第一节 令人纠结的底线
第二节 单向度的书生气
第十章 批评进城与学术还乡
——张柠的学术之路与批评之旅
第一节 潜伏与出击:在媒体派、作协派与学院派之间
第二节 赋魅与祛魅:在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之间
第三节 自传民族志:在乡村经验与城市经历之间
第四节 学院逻辑与媒体表达:在学术性与文学性之间
附录 访谈篇
对话与融合:德国批判理论之思与中国当代文化批评之探
一、在文学和社会之间
二、当代中国视野下的文化研究
三、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解读与视角
一、“奥斯威辛之后”命题与小题大做
二、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观照中国问题赵树理精神与说真话的勇气
一、“西马”视角与赵树理的价值
二、可说性文本与症候阅读
三、长镜头、日常性与赵树理的幽灵
诗学:开端、意图与方法
一、批判诗学的开端
二、批判诗学的意图与方法
三、批判诗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