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新解(2023)走出传统《论语》解读,以字根搭建桥梁,解码《论语》真谛。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0270138
  • 作      者:
    唐汉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汉,原名李洪琪,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因偶然机遇与古文字学结缘,独立研究甲骨文、金文,自成一家之说。已出版《中国汉字学批判》《唐汉解字》《图说字源》《发现汉字》《道德经新解》等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孔子的出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什么是野合?怎么个野合法?后人有种种解读。
  有人说,“野合”就是男女二人在荒郊野外交合。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其母颜氏女交合时,以地为床,以天为盖,孕结珠胎时便感受了天地之气,日月精华,故有伟人魂魄(见《礼记·檀弓正义》引《论语撰考谶》)。
  有人说:叔梁纥的原配夫人施氏,先后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娶妾,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但伯尼腿上长瘤,是个残疾人。按照周代礼仪,残疾人不能进宗庙祀祖。所以,仍然算作无子嗣位。于是,年过六十五岁的叔梁纥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未婚的女儿,老大老二都看不上这个老头,只有小女儿,刚满十六岁的颜徵在表示愿嫁。于是,有了叔梁纥与颜氏女的结合。按照周代礼仪,年过八八六十四岁的男人,不可再婚娶。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用“野合”来描述这种不合礼仪的结合(见《孔子家语》)。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说法都是出于回护目的而遮掩。事实是,当时,鲁国社会下层仍流行着母系走婚制。叔梁纥到颜氏女那里走婚,二人交合后有了孔子。
  现代人类学证明,母系婚姻制度曾经广泛地长久地存在于东亚地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云南纳西人仍然处在母系村落和走婚制阶段。直至今日,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山区仍可找到大批母系家庭和走婚的男男女女。
  中国内地社会下层民众从母系婚姻制度中走出,改行父系婚姻制度,得力于秦始皇的诏令改革。秦统一后,秦始皇巡幸浙江,曾在会稽山刻有一通石碑,书云:“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若寄豭,杀之无罪。”男子仍像公猪一样走婚,任何人都可将其杀掉且不犯法。为什么要出台如此严酷的法令?因为此时的吴越大地上,社会下层民众中仍盛行着母系走婚制度。这种家庭结构有悖于以父系家庭为基础的徭役和赋税制度,不利于社会的管理。
  由现代的纳西人走婚,上溯到秦统一时期的吴越民众走婚,再由之上溯到春秋末季鲁国下层民众的走婚。不难得出一种结论。叔梁纥与颜氏女的“野合”,实质上是走婚。
  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见《史记·孔子世家》),出生的地点是母家,即鲁国的陬邑,颜氏家族的聚居地(孔门弟子中的颜路、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等人便来自这个颜氏家族)。
  由于是走婚,又由于叔梁纥到此处走婚后不久便死去,孔子出生后一直跟随母亲在陬邑生活,也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父亲。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死亡(《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母卒在孔子十七岁前)。孔子随同颜氏家族里的人,把母亲埋在“五父之衢”。
  后来,陬地一个叫“挽父”的人(《礼记·檀弓》作曼父)的母亲告诉孔子:有一个人叫叔梁纥,是个贵族,他到你母亲那里走婚,生下了你。这个人在你三岁以前便死了,埋在“防”地。
  “挽父”是个职业称呼:挽是丧车拉纤者。此人可能参与了叔梁纥的丧事,知晓叔梁纥的埋葬之处。挽父告知了他的母亲,挽父之母又告知了孔子。
  孔子听说此事后,便从“五父之衢”把母亲扒出来,重新埋在“防”地叔梁纥墓的旁边。从此,孔子对外宣称自己是叔梁纥的儿子。从此,孔子有了一个“贵族”身份。
  据《孔子家语》载,叔梁纥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孔父嘉。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有一个十分貌美的妻子。当时的宋国国宰华父督为了抢夺孔父嘉的妻子,借口孔父嘉连年发动战争,即“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起兵杀死孔父嘉,并夺取其妻。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肯定不是那个美妻所生)不得不逃离宋国来到鲁国。自木金父迁鲁,历经五代,渐趋破落,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实际上已降为最低等级的贵族,成为一名给人看家护院的武士。叔梁纥是陬邑的大夫,年轻时曾经参加鲁国的对外战争。古书上又称他为陬梁纥。
  孔子自称叔梁纥之子,有一个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
  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办丧事,宴请乡邻。孔子腰里扎了一条麻绳前往。季氏的家臣阳虎呵斥孔子离开:“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小小年纪便经历这么多事,孔子开始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个人奋斗历程。
  孔子特别聪明,经历两次丧葬而改姓孔,由平民出身而跃升为贵族出身,但这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他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为了糊口,孔子早年做过乘田(饲养牛羊)、委史(管理仓库),但做得最多的是给执事先生做助手。
  执事先生,古称缙绅先生,专职办理丧葬祭祀及其他礼仪的主持。这种人在今天的农村仍大行其道。孔子做执事先生的助手,需要用雅语吟诵,需要读仪式程序和祭文之类的东西,由此孔子开始了“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的自学生涯。一边“助葬”,一边自学文字和文化知识。
  三十岁的时候,“好学”且“好礼”的孔子开始独立承办丧葬祭祀一类的礼仪活动。这时,孔子从母亲家的亲戚中招来颜路做助手。同时,有几个出身贫寒,没有文化的“野人”也开始跟着孔子学“助葬”。孔子领头,大家一块干。孔子自豪地称自己实现了“三十而立”。
  随着学习助葬的弟子的增多,孔子办起一所丧葬祭祀礼仪学校。凡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不论愚智,只要提上一条干肉做礼物,均可入校学习。这是一所勤工俭学式学校,所有的弟子必须跟着孔子一起给人办丧葬、办祭祀,赚取礼金来养活自己。
  孔子做事认真,特有职业道德。例如,与丧属一起吃饭,从未吃饱过。在这一日哭过,就决不再唱歌。举办仪式,必定使用雅言,等等。由于孔子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生意红火。孔子随即把业务扩展到冠婚嫁娶以及贵族之间的燕聘会盟出使等业务上。甚至,可以襄礼君主的朝会。此时,慕名前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于是,有文化的上层人物、贵族子弟以及有钱人也提着“束脩”,成为孔门弟子。孔子因而将弟子分成两类:“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孔子的授课内容,除了礼仪实践之外,还开设了《诗》《书》《礼》《乐》等课程。《论语》谓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则设定为“知命”“知礼”和“知言”。由这个学校出去的学生,多数被称之为“小人儒”,这些人主要是给平民百姓办理丧葬祭祀类的事务。另有少数人被称之为“君子儒”,这些人不仅可以为贵族办理丧葬祭祀,而且可以充任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的襄礼(司仪)。优秀者,可以成为贵族家臣,充当地方官吏。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三十五年)。鲁昭公起兵讨伐鲁国贵族季氏,失败后不得不逃亡到齐国。鲁国政局混乱,为避乱,孔子也逃到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曾经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了那段很有名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意思是说:说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是有粮食,我能吃到嘴里吗?
  由于齐国大臣晏婴从中阻挠,齐景公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在齐国无所作为,于是重新回到鲁国。此时,孔子的声誉越来越大,丧葬礼仪学校也越办越好。许多弟子都从远方前来求学。这就有了《论语》一书中的首篇开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孔子自述中的“四十而不惑”。    


展开
目录

导读一 孔子其人其事
导读二 孔子的学说及主张
导读三 《论语》一书的核心概念

学而篇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