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海绵城市遥感监测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个生态理念,通常是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措施,旨在实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等城市水问题的系统治理。海绵城市理念与国际上更早出现的低影响开发、可持续排水计划、水敏感性城市等理念类似,也是为应对“城市内涝”等城市病而提出的一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绵城市本身是一项涉及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系统工程。调查城市渍涝点分布特征及城市黑臭水体等典型水问题,客观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动态进程中城市水文效应,是支撑全域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不同城市韧性能力及生态本底的差异,决定了城市水问题的严峻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差异。多平台、多传感器及多尺度的遥感监测技术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章为海绵城市遥感监测概述,分析全球城市化进程,剖析过度城市化引起的城市水问题,阐述海绵城市生态理念,提出海绵城市遥感监测科学问题,描述海绵城市建设遥感监测对象。
1.1 城市化进程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主要载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沈建国,2000)。当前,城市环境的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城市环境监测是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全球进一步城市化的世纪,出现了一些诸如城市热岛、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本节将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全球城市化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1.1.1 城市化概念和特点
城市化(urbanization),*早出现在1867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规划师Ildefons Cerdà编著的《城市规划概论》一书中(Puig,199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uznets(1972)将城市化进程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版本的《城市经济学》中定义“城市化,系指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2001)。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一个人口持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郑菊芬,2009)。城镇化形成的以“城市”“城镇”为支撑的二元结构,是统筹城乡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课题(迟福林等,2010)。本书中,统一将“城市化”“城镇化”称为“城市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程度普遍较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城市化的主力。
广泛的非城镇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必定会带动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受城市资源、环境容量等制约,城市扩张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内涝等典型“城市病”。虽然世界城市化以聚集为主,但其分散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城市经济和人口向外围或者小城市区域迁移和扩散(沈建国,2000)。
从城市水文学角度看,以自然地表持续向不透水面转化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对城市原有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水安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城市建成区广泛覆盖的高比率的不透水面,会削弱地表下渗能力、增大降水产流量;城市鳞次栉比的建筑、交织的路网,会加速城市地表汇流过程;除此之外,地下空间(如停车场、轨道交通、商业综合体等)的出入口,成为城市地表汇流的潜在泄洪口。
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李爱民,2013)。从平安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城市等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城市发展需要正视城市自然环境、资源及城市动态发展的优化资源配置对人类活动承载能力的限制。总之,需要理性地控制城市的过度扩张。
1.1.2 全球城市化发展历程和趋势
城市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城市人口占有率一般采用城市人口相对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总人口占有比率来计算。城市人口占有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尺度的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之一。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2%(叶裕民,2004)。从发展时期来看,全球城市化主要经历了18世纪与19世纪、20世纪、21世纪三个重要时期(童庆禧,2016)(表1.1)。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 DESA)公布的《世界城市化趋势:2018年修订版》(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8 Revision)显示,当今世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5%,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有望达68%,这其中近90%的城市化率增长来自亚洲和非洲(UN DESA,2019)。1950~203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变化迅速,到2030年全球新增城市面积将达到120万km2,其中近乎一半的贡献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图1.1)。
1.1.3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不断上升,中国成为了全球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规模*大的国家之一(图1.2)。其中,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7.90%;2016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7.35%;2018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9.60%;201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60%;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为9.0亿,占总人口的63.89%①。
城镇面积变化趋势也可以反映城市化发展进程。据国家遥感中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城镇总面积为16.1万km2,是1985年的20倍,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位。以武汉市为例,1952年,武汉市建成区面积仅为37.7km2;2018年底,武汉市建成区面积增至723.74km2(表1.2)。
一方面,城市内部已建区域的开发强度增大。以2003年、2013年、2020年Google Earth武汉市汉阳地区墨水湖周边遥感影像组图(图1.3~图1.5)为例,城市不透水地表及人工构筑物的面积和密度明显增大,城市建筑物高度显著增高。
另一方面,在我国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等政策影响下,部分村镇建成区的面积也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图1.6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村易地搬迁点建设前后的遥感影像。
张翰超等(2018)利用航空影像,以及IKONOS、SPOT-5、WorldView-1、WorldView-2、天绘一号、ZY-3等卫星影像,结合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出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建成区边界(图1.7)。可以看出,2000~2015年期间,中国省会城市的面积持续增长。其中,东部省会城市的建成区扩张速度逐步放缓;西部、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较快;中部省会城市的建成区处于稳步扩张状态。
城市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是反映城市化发展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李爱民,2013),该系数利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来计算,国际上公认阈值为1.12。本书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来代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分析显示,1981~2020年,我国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2.38,城市扩张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进程(表1.3)。其中:1981~1991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68;1991~2001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62;2001~2011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67;2011~2020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为1.59。
夜光遥感也被用来监测城市社会经济活力。基于时序夜间光照遥感影像,可以建立反映城市夜间经济活动(如餐馆、酒吧和剧院等)的模型,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Fu等(2017)利用1992~2012年中国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建立了反映城市夜间经济与城市化的动态模型,揭示了中国城市化和夜间经济水平,1992~2012年的增长幅度很大。
1.2 城市水问题
城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自然地表向半透水面或不透水面转化的过程。过度城市化给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带来挑战。例如,在同一场降雨事件中,不透水率为20%的汇水区对应的产流量是不透水率为5%的汇水区产流量的2倍多(Shao etal.,2019)。
1.2.1 不利水文效应
不透水面是指地表水不能渗透的人工材料硬质表面。不透水面通过改变城市下垫面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