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为京剧武生行当的鼻祖。十三岁闯荡上海滩,与各大名伶比武斗艺,曾获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美誉,又有“江南活武松”之称。作为南方武生戏具代表性的人物,盖叫天一直秉持自己每一部戏都有新招式的原则进行创作,武戏文唱,独树一帜,开宗立派。盖叫天的长子张翼鹏,自带盖叫天盛名的光彩,但不墨守成规,继续大胆创新,在上海滩形成“梨园独面树一帜,万人争看美猴王”气象,被人称为“新盖派”。
本书作者张善麟自幼得父亲张翼鹏亲授,更在祖父盖叫天身边学艺多年,是盖派第三代的杰出传人。在本书中,从艺近七十年的张善麟,以梨园世家子弟亲历者的视角,讲述盖派艺术三代武生真实的人生经历、鲜为人知的幕后创演过程和精彩的艺术传奇。全书立足谈戏说艺,记述盖派经典剧目的艺术创造和独门绝技,对盖派舞台技艺及艺术特色详尽解读。
盖派艺术代代相继,生生不息。盖叫天“学到老”、创造到老的求索精神永远是后生晚辈学习的榜样。全书内容鲜活生动、情感充沛,并配有珍贵私家照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燕北真好汉
我的爷爷盖叫天,本姓张,名叫张英杰。生于1888年,卒于1971年。河北保定高阳县西演村人。父亲张开山,佃农,有五个孩子。老大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工武旦),老二张英泰、老三张英才都不唱戏,老四张英俊 (工文武老生),盖叫天是老五,戏曲界习惯称他“盖五爷”。从小他的家乡河北一带,连续十年受灾,清朝政府腐败,老百姓苦不堪言,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了生活,他八岁就进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开始学艺生涯,小小年纪离开父母。旧社会科班条件差,吃不饱穿不暖,每天练功,还要挨打。唱做念打,翻滚跌扑全要练,还要签生死合同,受尽苦难。他是八岁学戏,十岁登台。
听说他初次登台,消息传到河北老家,全家人高兴之极,特别是老母亲,小脚,从河北老家走了几十里路赶到儿子演出地点。看了一晚上戏,等戏结束没见儿子出场,戏散后见到儿子,问他,你演出了吗?儿子讲:“演了,《捉放曹》戏中有我呀。”老太太问:“怎么没见你呀?你扮演什么呀?”儿子讲:“我扮演那‘猪形’。”老太太听了哈哈大笑。原来《捉放曹》中有一场戏是吕伯奢家中杀猪宰羊款待曹操,这场戏是管家赶着“猪形”过场,爷爷初次登台就扮这,让他壮壮胆,锻炼下,整个猪形服装,头都套住,不露脸,爬着过场。那老母亲哪儿看得见,但就这,老太太很高兴,见到老儿子开始上台了,有出息了。后来在科班又演出了他的开蒙戏《昊天关》,老太太听了开心地讲:“儿子有盼头了!”
爷爷在这科班虽苦,可他幸运地遇到个好的启蒙老师。老师叫齐瑞亭,大家都叫他老齐先生,当年是个好武生,年岁大了“寒腿”,不能上舞台,可他肚里宽,会的戏多,见多识广,是个有教学经验的好老师。爷爷在这科班是年龄最小,师哥们还经常跑野台演出,他不上台,师哥们演出,老齐先生就给他练功,学戏。老齐先生教戏非常严格,差一点都不行,有时还要挨板子。可爷爷在科班这几年,学得多、学得扎实,见的名角儿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一次,天津大盐商家唱堂会,隆庆和的学徒充作班底,老齐先生带他见到当时顶尖的名角演出,大轴是汪桂芬的《文昭关》,汪饰伍员、谭鑫培演皇甫衲、孙菊仙扮东皋公。这些名角强强联合、大师荟萃,精彩之极,使爷爷终身难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天津,清朝政府无力抵抗,慈禧、光绪仓皇西逃,北京、天津一带兵荒马乱,世面萧条,人心惶惶,没人看戏,隆庆和科班无法生存,只得散班。爷爷舍不得离开科班老师、师兄们,最舍不得的是他的启蒙恩师老齐先生。爷爷教导我们:“今后唱主演了,永远不能忘了启蒙恩师!”
轰动上海滩
爷爷离开隆庆和科班只得回河北高阳老家,另谋生路。家中生活十分艰难,他和四哥商量决定去上海投奔大哥。爷爷为了生话,离乡背井,跟着他四哥张英俊到上海投奔他大哥张英甫。从此开始卖艺的生话,十几岁的北方孩子在南方闯荡上海滩。由于他在科班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上海后大哥又给他请名师教导,进步飞快。他是边学习、边演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一人演四个人物。头一天演《天水关》,又名《收姜维》,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演诸葛亮,老生,他那圆润甜脆的唱腔,真有点谭鑫培的韵味。第二天《翠屏山》,取材于《水浒》,扮石秀,武生。他有扎实的武功基础,他耍了一套“六合刀”,单刀上下翻飞,寒光闪闪,宛如旋风疾转,观众不断喝彩叫好。第三天《断后龙袍》是《三侠五义》中的故事。饰李后,老旦,他那清脆洪亮的童嗓,又获得观众的赞扬。第四天贴出《十八扯》,又名《兄妹串戏》,这戏表现兄妹二人在磨坊里,边磨粉边唱各种曲调。爷爷演妹妹,男扮女妆,小花旦,还踩着跷(“跷”是京剧花旦必学的功夫。表现旧时妇女的“三寸金莲”,用木制的小脚绑在小腿上,表演时用脚踩着木制的小脚,这种功叫“跷功”。练这个很苦,很难练,有人称这是中国的芭蕾)。表演各种俏丽的小花旦身段,兼唱各种小调,很讨观众喜欢。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能文能武,又演生,又演旦,观众从未见过,真是小神童,初露头角一炮打响,轰动上海滩。
艺名“盖叫天”
爷爷在上海一带演出很受欢迎,小有名气。当时曾用名“小金豆子”,这名字还是在科班时老齐先生给他起的。后来感觉这名儿不够响,想起个响亮的“艺名”。当时红极一时的是谭鑫培谭老板,艺名“小叫天”,爷爷想借他光,起名叫“小小叫天”。有的同行知道后就讥讽他,“你也配叫‘小小叫天’?”爷爷一气之下就说,我要叫“盖叫天”,就这样给自己起了这霸气的艺名。从此爷爷压力很大,奋发学艺,苦练绝招,认真买力演出,要对得起这“盖叫天”三个字,严格要求自己。多年后,一个佃农的孩子,没背景没靠山,单枪匹马,靠他的真功夫、硬功夫,靠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服输的精神,在上海滩闯出个武生大家,终于被世人公认为“第一勇猛武生”,成为海派京剧的创导者和领军人物。他的武戏表演艺术,超过谭鑫培,创造了盖派艺术。梨园行中有这么一句话,“见戏如见人”,“戏品产生于人品”。他一生行侠仗义,不畏强暴,三拒豪门堂会,怒打作恶清兵,两次断骨再接面不改色。他无论是在戏曲舞台上演戏,还是在人生舞台上做人,都不愧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武生泰斗和燕北好汉——盖叫天。
“断骨再接”创传奇
幼时随父亲张翼鹏学戏时,父亲曾经多次跟我讲起爷爷断骨再接的传奇故事。时至今日,每每和朋友谈起此事,大家仍觉难以想象。
1934那年我爷爷四十七岁,当时他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狮子楼》,当演到西门庆跳楼逃生、武松紧跟着跳下追杀时,爷爷跃在半空中发现,饰演西门庆的演员跳下后没能及时让出位置。为了避免跳在西门庆身上造成伤亡,爷爷在身处半空无法用力的情况下,拧腰闪身,硬生生避开了西门庆。但因为身处空中无法掌握重心,落地时双腿着力不均导致左腿骨折。当时,为了不破坏武松这英雄形象,爷爷硬是用右脚站立,坚持到大幕关闭才送医治疗。
当时已是深夜,夜班医生水平有限又忙中出错,虽然把爷爷的腿接上了,但却接得有点错位。而这个错位直到一个多月后拆除石膏才被发现。这个小错位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是想要重返舞台,再做高难度的动作是绝对不可能的。爷爷听到后非常着急,追问医生补救的办法,医生被逼急了,随口说了句“要么敲断重新再接一次”。爷爷闻言二话不说,抬腿就在床沿上把刚刚愈合的伤腿给磕断了,吓得医生扭头就逃。之后,爷爷转院,找了专家又重新接骨,因为短时间内在同一地方两次骨折,这条腿到底能不能恢复,当时是谁都不敢保证。
后来有机会和爷爷聊起这件事,爷爷告诉我,当年重新接骨后,他这条腿已经完全失去了感觉,连动一下脚趾都做不到。为了能彻底康复,爷爷每天躺在病床上用“意念”踢腿,就是想象自己在用这条没感觉的腿练踢腿,每天踢一百下、二百下,每天坚持。几个月后的一天,爷爷突然发现在练“意念踢腿”时,自己的一个脚趾动了一下,他知道这条腿算是重新活了过来。在坚持康复锻炼两年后,爷爷重出江湖,就在当年摔断腿的上海大舞台再演《狮子楼》,用爷爷的话来说,这叫“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
要知道当初腿摔断后,上海的大报小报都登过“盖叫天腿断,不能演出”的新闻。如今复出不算,而且照样演武松,照样演《狮子楼》,这下观众不敢相信,同行也不敢相信,连竞争对手也不敢相信。剧场的票瞬间抢光,演出时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而这复出后的第一场演出,爷爷把憋了两年的劲儿都使了出来,创造了武戏文演,着重塑造人物的新盖派风格,把武松演得比以前更加英武,演出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不管是观众还是同行,一致认为爷爷的武松比断腿之前演得还要好。如果说断腿前的武松是打打杀杀的勇猛武松,那么复出后的武松就是威而不猛,有血有肉的再世武松。大家不仅赞叹他的高超技艺,更加敬佩爷爷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顽强的精神。因此,“盖叫天”三个字也越叫越响,被观众赞誉为“活武松”。 陈毅元帅在看过爷爷的《狮子楼》后,送给爷爷一副对联,上写“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这也是让爷爷最为自豪的评价。
序一 继承“盖派”艺术,发扬“盖老”精神/郭汉城
序二 奋斗不止的张善麟/孙毓敏
自序 为“盖派”艺术著书立说
第一章
我的爷爷盖叫天
——德艺双馨,创造“盖派”
一、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二、独一无二泰斗武生
三、梨园杰出,菊部争胜
第二章
我的父亲张翼鹏
——发展创新,塑新“盖派”
一、父亲的成名经历
1.张翼鹏拜师
2.盖叫天精心培养张翼鹏
3.张翼鹏的草台班经历
4.成功不是偶然的
5.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二、万人争看“美猴王”
1.头本新《西游记》的开场
2.张翼鹏的爱国情怀
3.二本新《西游记》
4.从“一身二绝”到“一身四绝”
5.唐僧出世
....
二、旧剧忠诚,新戏先锋
1.李慧芳改旦角
2.张翼鹏的《雅观楼》
3.张翼鹏的《四平山》
4.张翼鹏的《八大锤》
5.不离传统,耳目一新
第三章
我的艺术人生
—— 一脉相承,盖派无疆
一、爷爷传艺 幸福童年
1.幸福的童年
2.初涉梨园
3.“燕南寄庐”封闭学艺
4.苦练《恶虎村》“走边”
5.雪地练圆场
6.“羊怎么上树的”
7.爷爷教我烧饭
.....
二、雏鹰飞翔,羽翼渐丰
1.像爸爸那样学爷爷
2.离“燕南”闯江湖
3.第一次首都演出
4.《传枪记》
5.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导演
6.蹉跎的十二年
三、锲而不舍,传承盖派
1.导演昆曲《伏波将军》
2.我为越剧排戏
3.首次进京传艺
4.上海邀请演出《狮子楼》
5.“你应该叫小小盖叫天”
......
第四章
菊坛留芳 盖韵流长
——有口皆碑赞盖派
代代相继,生生不息
1.汹涌奔腾的火
——看张善麟演出的“盖派”《狮子楼》/龚义江
2.第三代雄鹰在展翅飞翔/彭兆啟
3.父子《雅观楼》,盖派韵味长/朱云鹏
4.盖派有传人/何慢
5.“小小盖叫天”张善麟/金宝山
.....
附录:
张善麟盖派身段谱
张善麟艺术年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