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成功的魔咒:成功的人为什么大多不快乐?《共情的力量》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再献巨著!
0.00     定价 ¥ 5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3012159
  • 作      者:
    [美],亚瑟·乔拉米卡利,[美],约翰·艾伦·莫伦豪尔
  • 译      者:
    李楠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美] 亚瑟·乔拉米卡利

畅销书《共情的力量》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癌症协会讲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全球共情研究专家,曾多次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网、康卡斯特电台、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等媒体。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研究、治疗并帮助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这些人本都才华横溢、聪明过人、受人尊重,却被“成功的魔咒”毁掉了人生,从事业中无法获得任何成就感,甚至深感自卑。乔拉米卡利致力于唤醒和拯救这些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裹挟着前行的人们,并把他们送上通往健康和富足的终极幸福快车。

 

[美] 约翰·艾伦·莫伦豪尔

专业认证教练,国际体育科学协会的认证培训师和认证营养培训师,“最佳生活方式”(Performance Lifestyle)方面的主要权威之一,行为指导网站PerformanceLifestyle.com、美国领先的营养和健身网站NutrientRich.com和社交媒体网站MyTrainer.com的创始人。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昨天,我正开着车赴一场约会,路上接到了来访者琳达(Linda)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向我哭诉自己遇到了麻烦。琳达今年50岁,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位单亲妈妈。昨天晚上,她儿子鲍比(Bobby)告诉她,自己因为携带可卡因被捕了,需要她的帮助。这个28岁的儿子和两任女朋友都有孩子,却几乎连赡养费都付不起。

在给我打电话之前,琳达觉得自己要崩溃了。近些年,她饱受更年期的折磨,因为自己日渐肥胖而感到沮丧。她觉得自己再也遇不到一个“合适的男人”,相亲的对象连“把两个合乎语法的句子拼在一起都做不到”。她觉得自己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会计,做账占据了她大量的时间,包括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她也承担了很多责任 :她一连数月照顾生命垂危的老父亲,给他喂饭,为他擦洗。尽管父亲一直以来都对所有的孩子吹毛求疵,但琳达还是任劳任怨地照顾着他。在父亲弥留之际,她俯在床边告诉他“我爱你”,得到的却是一句忿忿的回答 :“我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她渴望听到父亲说“我爱你”,而不是“我爱每一个人”,但是结果却令她失望。

她毕生都在渴望父亲能对她说一句 :“我爱你,琳达。”高中临近毕业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为此,父亲整整4年都对她不理不睬。那时她虽然年幼,却宁愿待在冰冷的地下室里给父亲熨烫衬衫,就是希望他下班回来能为此感到高兴,但是却仍然没有等来父亲的只言片语。当然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他那求全责备的性格总是让家里的气氛非常压抑。后来她越发努力,由衷地渴望终将在某天能得到父亲的认可。父亲对她那种冷漠的、袖手旁观的态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她的灵魂深处。

琳达无法让任何一任伴侣感到满意。前夫在鲍比4岁的时候和她分开,每当需要给儿子支付抚养费的时候,他总是把钱藏在自己的建筑公司,然后声称手上资金不足。

我认识琳达已经好几个月了,她是那种可以在战场上掩护你的人。她非常聪明、迷人,富有活力,但是又有些焦虑,为自己红颜不再感到苦恼。她似乎无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总是忙忙碌碌,喜欢帮助别人。然而她的生活缺少爱和幸福感,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琳达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其实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电话里,她问了我一个她也曾问过别人许多次的问题:“我是那么努力,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就在我同琳达通电话的那天,我意识到她向我描述的这个场景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这种情形在各行各业的人身上都似曾相识 :这是“成功的魔咒”。这位能干的女性曾使得成百上千个孩子爱上学习,独自将3个孩子抚养成人,将他们都培养成为大学生。她赢得了同事和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

尽管她取得了如此多的成就,却仍然觉得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对杰出成就的追逐让她无法感受到幸福,这个魔咒一直在她的生命中盘桓,挥之不去。成功者往往会孜孜不倦地治愈他人,解决问题,让自己看上去精神焕发,其实他们是在努力地间接疗愈自己。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一直在研究、治疗来自各行各业的来访者,帮助他们摆脱成功的“魔咒”。这些人本都才华横溢、聪明过人,却被这一“魔咒”毁掉了人生。我曾面见并疗愈了数千名来访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他们都受人尊重,但是自己却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成就感。他们深感自卑,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用外在的成就来抵消内心的冲突。

我们会庸人自扰

有人喜欢把过度追求成就当作获取爱与尊重的一种手段,对于这样的“魔咒”,我极其熟稔。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质疑父母对我的感情。现在长大成人,我才明白,他们是多么爱我,为了我的幸福,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所有。

然而在我的前半生,我却对“他们对我的爱是否恒久”疑虑重重。尽管我的母亲非常富有爱心,但是她却对外表、形象及与亲戚和邻居之间的关系过分看重 ;另一方面,我的父亲对竞争力十分重视,不容许我们表现平庸。他经常告诫我要“在这个世界上搞出点名堂来”。

彼时,我并未意识到他们在帮我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小时候,外表和成绩似乎是维系他们对我的爱的法宝。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了解我的想法和恐惧是多么荒唐。成年之后,在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断向我证明,对我的爱其实从未改变。在日渐成熟之后,我才能理解母亲对我的深爱,只要我一切安好,她就心满意足。而更长时间之后,我才能感受到父亲对我无条件的爱。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开始变得脆弱,他身上柔软的一面逐渐开始显现。

我的这个故事是歪曲了事实的。我之前认为爱是建立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价值之上的。我信奉这样一个错误的信念 :只要我为他人服务,能赢得他人的认可,我就是值得被爱的。我很难相信有人会因为我是谁而爱我,而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

到了今天,我可以说我的父母爱我,仅仅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儿子。然而,在我改写早期的人生故事之前,我一直认为别人之所以爱我,纯粹是因为我对他们来说可能具有实用价值。

如果我们成年之后不去对童年时期形成的那些信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纠正,那么终其一生都会受其困扰。我们需要重新编辑最早的那个故事脚本。只有通过他人最真实的反馈,我们才能找寻到最本真的自己。

在你通读完本书之后,就会明白我为何会如此重视群体的反馈。我们要从周围那些客观和理性的人那里获得他们对我们的一致观感,只局限于一部分人的反馈是非常危险的。在书中,我将向你讲述几个案例,他们都是通过与他人真诚热烈地互动,摆脱了成功的“魔咒”这一桎梏。琳达最近加入了我的一个团体训练课程,我相信由此她可以获得她一直求之不得的心灵自由。

这本书写给那些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的人。他们往往勇于前行,精明强干,但常常会掩饰自己的困难,并且缺乏有效处理困难的时间、空间、精力或者工具。他们越是往前走,被掩盖的困难就会愈加严重。而那些被深埋的痛苦会驱使他们更加渴望获得成功。最终,由于努力的动机是错误的,他们会发现自己虽取得了成功,却失去了健康。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几乎每位“能干”的来访者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失去平衡和缺乏幸福感会对他们的精力、健康和体态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就感,因为“魔咒”会驱使他们过度地消耗自己的精力,这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后果。

必须要强调的是,尽管我的很多来访者都对金钱和物质财富孜孜以求(尤其是男性来访者),这却并非富人所独有的现象。我在临床中遇到过无数个案例,饱受“魔咒”困扰之人遍及各行各业 :从首席执行官到专业运动员,从学校教师到家庭主妇,他们背后都可以看到你即将了解的无形挑战。其实在我们西方的文化中,很难有人独善其身,逃脱这个魔咒。

他们清楚自己要好好照顾自己,也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然而出于某些原因,他们似乎无法通过一种平衡的、健康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这些聪明人对那些所谓的解决办法深信不疑,比如严苛的饮食或者过度结构化的健身计划。这些不仅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反而会或多或少地加剧原有的问题。照着这一趋势进行下去,他们短期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是因为他们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只是在行为层面进行改变,因而只是徒劳无功,原地打转罢了。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他们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却无能为力。先抛开缺少实际操作方法的问题,他们总是被驱使着勇往直前,根本无法停止追逐的脚步。原因何在?简而言之,积极思考、保持充足睡眠、健康饮食、每天锻炼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这并没有触及他们的情绪困扰,或者说导致情绪困扰的原因。在背后驱动着他们的挑战是隐秘的。

想要识别它们并非易事,并且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话,更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让它们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你无法直指问题的本质,那就会一直被“魔咒”所困扰,对吧?

对于那些才能卓越、永不停步的人来说,这会让他们感到焦虑,尤其是在他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感到不满足的时候。有些自相矛盾的是,单单靠成就并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消除“魔咒”所带来的这些症状好像并不太困难,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可以吸纳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从我自己和我来访者的生活经历中汲取经验。我相信你将找到解决目前困扰你的问题的办法,对于这一问题,我杜撰了一个新名词——成功的魔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