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福建卷》:
六、晋南同边区的革命斗争和陈先查、李剑光的牺牲
1933年8月27日,安溪县革命委员会(又称“安南永苏维埃政府”)在安溪东溪正式成立,极大地鼓舞了泉属各县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同年秋,在南安大盈仙迹岩召开了中共晋南同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拟选举成立晋南同苏维埃政府,代表约140名,会中遭国民党民团500多人突然围攻,与会代表分两路突围脱险,晋南同苏维埃政府未能建立。但中共晋南特支升格为晋南县委(黄国英任县委书记),辖梅岭、官桥、安海3个区委,1934年5月,又增设了南同边区(莲河)区委(吴复基任区委书记)。同年7月,中共泉州特支、共青团泉州特支分别并人中共晋南县委和共青团晋南县委,形成了以梅岭、官桥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日),陈先查到新店湖头村从事革命活动,晚上回到山后亭家里,凌晨3时许,国民党同安县党部书记长曾文墨带领保安队50多人,把陈先查的家包围得水泄不通。陈先查听到敌人的撞门声,从另一个门冲出去时,被埋伏在门外的敌人击中,英勇牺牲。敌人继续在山后亭“守株待兔”,年底,厦门中心市委派到该村送公文的一名交通员,因人地生疏被捕,押送泉州后不知去向。
4月上旬,红二支队精干小分队跳出敌人的“清剿”圈,与晋南游击队一起,打通了安南永、晋南同、安同南边区的游击路线,完成了预定的任务。13日,支队长尹利东(尹林平)、政委李剑光、彭德清率小分队从梅花岭出发,回师安南永根据地。18日午夜,李剑光率部分队员先行,土匪出身的游击队员苏天时开黑枪杀害了政委李剑光,拖枪投敌。安溪中心县委临时会议决定由彭德清继任红二支队政委。
9-10月,中共晋南县委机关驻地南安岭兜先后两次遭受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县委委员、晋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尤大斧,副大队长王美,县委委员、政治部主任王村生等人先后被捕惨遭杀害。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县区一些主要党团干部被迫转移隐蔽或出国。区委组织先后消失,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几个坚强的干部继续坚持在晋南同地区活动。
10月中旬,红二支队化整为零,暂时分散活动,永春、南安组织两个组回本县活动,安溪10多名干部和游击队员转移到湖头隐蔽。月底,尹利东到厦门向中心市委汇报工作。
1936年春,形势更加险恶。曾在晋南活动过的红二支队第一大队长郭港在安溪叛变投敌,参加“铲共义勇队”,并带队到晋南地区抓捕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游击队员。其间,中共晋南县委委员李昭曹、共青团官桥区委书记林青、共青团山边区委书记郑双先后被捕叛变。5月,晋南县委委员傅文煌被捕叛变。6月,南同边区区委书记吴复基、副书记吴天赐因叛徒告密被捕,区委因此解散,党员各自隐蔽。在党组织屡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晋南县委补充新成员,从南安县金淘游击区转移到晋南活动的李刚,任晋南县委委员。1937年1月,中共厦门工委派李毅然回莲河地区,寻找、考察失散党员,逐步恢复了党组织。5月,晋南县委书记黄国英被捕叛变,晋南县委改为晋南工委,划归闽中工委领导,李刚为闽中工委委员,负责领导晋南工委。
七、彭德清在沙美成功突围
1936年春,彭德清到厦门与尹利东和厦门中心市委书记余南见面,汇报了红二支队受损失的情况。针对叛徒易培祥(原安溪中心县委书记、特派员)纠集“铲共义勇队”,破坏党组织,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严重情况,余南明确表示:①尹利东目标太大,暂不回去,要彭德清继续坚持斗争,做好恢复工作;②如果情况严重到不能坚持了,可向晋南同转移,今后还要注意多加联系。
彭德清得到市委指示后,便重回金淘区,召集安溪中心县委执委曾奎、金淘区游击队长蔡东,传达市委指示,分析形势,鼓励大家坚持斗争。不久,由于反动势力步步紧逼,又发生了两个游击队员拖枪逃跑事件。为了稳定局势,接受群众打土豪的要求,镇压了一个恶霸,振奋了群众情绪。
隔了几天,彭德清召开了一次农民集会,准备重新建立农会。就在这时,突遭民团包围,游击队的陈班长当场壮烈牺牲,遗体和武器未及抢出。敌人便利用这一事件大做文章,造谣彭德清已经被打死了。
游击队的活动地区越来越小,仅存安溪大箭村一块小地方。安溪城里的敌人又扬言要“清剿”大箭村。在这种形势下,为保存这一小部分革命力量,彭德清决定队伍撤离安溪,向晋南同地区做远途转移,甚至打算袭占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金门岛。大家化了装,趁夜从大箭村出发,沿晋南同游击路线,转移到南同边界莲河地区,以摆脱敌人的纠缠。
4月,彭德清转移到莲河地区后,领导同安县委的3个区委:莲河区(又称五区,亦隶属中共晋南县委),书记吴复基(霞浯人),委员吴天影(莲河人)、张金锭、张文忠(二张均为南安县石井区前坂村人);官山区(又称四区),书记陈胜(官山人);巷南区(又称三区),书记刘企瓶(宋厝村人),委员翁柔(造店村人)、吕琛(九沙村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