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理想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治运动。巴黎公社原则体现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它属于共产主义性质的运动。按照唯物史观,所谓共产主义理想就是指人们认为未来一定存在着一个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与这种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相适应,所谓巴黎公社试图去建立一个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性质的国家政体的观点,并不是指巴黎公社的政体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政体,而是指巴黎公社“不过是表示希望建立一种不仅应该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应该消灭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的模糊意向”②。巴黎公社已经不仅是要消灭阶级对立,而且要消灭阶级本身。当然,巴黎公社体制建立的目的是创造使每个人都能摆脱异己力量桎梏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许多措施和表述还不够完善。例如,它曾“想把现在主要用做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从而使个人所有制成为现实”③。这设想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得以实践,但公社的这些关于消灭现有生产关系、进而实现自由劳动的设想,仍然体现出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的意蕴。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吗?”④马克思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巴黎公社原则中蕴含着共产主义理想,巴黎公社革命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的革命运动。
就巴黎公社原则的历史逻辑理解,巴黎公社原则的确立体现出了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意义,或者说,巴黎公社原则体现出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工人没有祖国”①的国际主义理念。所谓祖国,一般指祖先们开辟出来供其和子孙后代生存的土地、河流和山川等。工人为什么会没有祖国呢?工人没有祖国中的“祖国”显然不是这种地理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它是指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众所周知,“面对无产阶级,各民族政府乃是一体”②,即工人阶级所受到的压迫和反对是不分国界的。换言之,不管身处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是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存在。既然如此,工人又怎么会有祖国呢?既然工人没有祖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就不应当被所谓的祖国割裂开。从工人没有祖国的这一逻辑意义来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应该以不分国界的相互联合和相互帮助的形式而存在。这种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存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促使国别史意义上的存在走向了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纵观巴黎公社原则,巴黎公社的纲领以平等而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工人阶级.将其他国家的工人和巴黎的工人一视同仁,如“公社则使一切外国人都能享有为不朽事业而牺牲的荣誉”③,甚至“公社则委任了一个德国工人担任自己的劳动部长”④。这种巴黎公社原则充分体现出巴黎公社的国际主义本质,显然属于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公社是法国社会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也就是真正的国民政府……同时又具有十足国际性的……公社使全世界的工人都归属于法国”⑤。
巴黎公社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政府,在此意义上的巴黎公社革命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在世界各国展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国际共产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起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而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漫长、逐步发展的过程,其起点可以追溯到巴黎公社革命以前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该同盟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于推翻当权的资产阶级,“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①。需要指出的是,《共产党宣言》只是从理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批判,直到法国人民掀起的保卫法兰西和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开始,人类才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实现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正因为巴黎公社革命促使了世界意义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巴黎公社实现了真正将推翻资产阶级变成现实的第一个跨越,我们才有理由认为巴黎公社革命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序幕”。巴黎公社革命开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这里的序幕不仅是时间历史意义上的序幕,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序幕。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序幕指巴黎公社革命的所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它们都能够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列宁就做出过一个科学的总结:“我们知道巴黎公社的例子,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巴黎公社以及谈到巴黎公社时的一切论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