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国内同行进一步理解AHA新版指南,以期更好地指导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人员,提高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质量,本书由全国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的著名急诊和急救医学专家参与编译,同时解读部分也咨询征求了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专家均是长期活跃在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一线的同道。作为该领域的专家,编撰者秉持着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美国心脏协会新版《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内容进行认真编译并一一解读,既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也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更融入了自身平时所积累的心得体会。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很好地为各级政府开展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事业提供指导,也必将对我国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专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部分 概要
引言
第一章 2020版AHA指南概述
第一节 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概述
第二节 儿童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概述
第三节 新生儿生命支持概述
第四节 复苏教育科学概述
第五节 救治系统概述
第二部分 证据评估和指南制定
第一章 2020版AHA指南的制定过程
第一节 方法和证据审查
第二节 编撰者信息及相关背景
第三部分 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
第一章 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介绍
第二章 复苏顺序
第一节 心搏骤停的识别
第二节 启动复苏程序
第三节 开放气道
第四节 高质量CPR的指标
第五节 通气和按压—通气比
第六节 除颤
第七节 心搏骤停的其他电疗法或拟电疗法
第八节 血管通路
第九节 心搏骤停期间的升压药物
第十节 心脏停搏患者的非升压药
第十一节 心肺复苏术的辅助设备
第十二节 终止复苏
第三章 高级技术和复苏设备
第一节 高级气道放置
第二节 可供选择的心肺复苏技术和设备
第三节 体外心肺复苏
第四章 不同情况心律失常的处理
第一节 特发性心律失常
第二节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第三节 规则窄QRS波心动过速
第四节 伴发心室率增快的心房颤动或扑动
第五节 心动过缓
第五章 复苏后救治
第一节 心搏骤停后诊疗
第二节 目标温度管理
第三节 心搏骤停后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第四节 神经预后
第五节 心搏骤停后的恢复和生存
第六章 复苏的特殊情况
第一节 意外体温过低
第二节 过敏反应
第七章 不同情况下心搏骤停的处理
第一节 哮喘所致心搏骤停
第二节 心脏手术后心搏骤停
第三节 溺水
第四节 电解质异常
第五节 阿片类药物过量
第六节 妊娠期心搏骤停
第七节 肺栓塞
第八章 药物引起的心搏骤停
第一节 苯二氮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第三节 可卡因
第四节 局部麻醉药
第五节 钠通道阻滞剂(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
第六节 一氧化碳、地高辛和氰化物
第四部分 儿科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
第一章 儿科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的介绍
第二章 儿科心搏骤停生存链
第一节 主要概念
第二节 儿科生存链
第三章 复苏顺序
第一节 启动心肺复苏术
第二节 开放气道
第三节 心肺复苏术中的高级气道干预
第四章 心肺复苏术中的用药
第一节 心搏骤停期间的药物使用
第二节 根据体重计算复苏药物剂量
第五章 VF/PVT的处理
第一节 能量剂量
第二节 休克与心肺复苏的协调
第三节 除颤器电极板大小、类型和位置
第四节 除颤器的类型
第六章 体外心肺复苏
第一节 复苏质量评估
第二节 使用体外心肺复苏的建议
第七章 心搏骤停后的处理
第一节 心搏骤停后的护理、治疗和监测
第二节 心搏骤停后预测
第八章 心肺复苏后康复
第一节 心搏骤停后康复
第二节 复苏过程中的家庭陪伴
第九章 心搏骤停后治疗
第一节 原因不明心搏骤停的评估
第二节 抢救休克患者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治疗
第四节 插管
第十章 其他心肺问题的处理
第一节 心动过缓的处理
第二节 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三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的治疗
第四节 单心室患者复苏
第五节 儿童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建议
第六节 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处理
第十一章 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展望
第五部分 新生儿生命支持
第一章 新生儿生命支持的介绍
第二章 新生儿生命复苏流程
第三章 新生儿出生前预估
第一节 预估心肺复苏的需要
第二节 脐带管理
第三节 初始操作
第四节 新生儿复苏期间心率评估
第四章 出生后呼吸机支持:PPV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第一节 初始呼吸(何时和如何提供PPV)
第二节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管理
第三节 氧气吸入
第五章 胸外按压
第一节 CPR时机
第二节 按压通气比和技术(新生儿)
第三节 血管内通路
第六章 新生儿复苏治疗
第一节 新生儿复苏中的药物(肾上腺素)
第二节 容量维持
第三节 复苏后治疗
第四节 未予复苏和终止复苏
第七章 人员和系统性能
第一节 培训频率
第二节 简报与汇报
第三节 认知差距
第六部分 复苏教育科学
第一章 复苏教育科学的介绍
第二章 教学设计特色
第一节 刻意练习和精熟学习
第二节 强化培训和分散学习
第三节 非专业施救者培训
第四节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培训
第五节 现场教育
第六节 逼真的人体模型
第七节 训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