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报告(2019)》:
历史上,先进海洋理论的缺失导致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各项措施不够充分有力。海疆理论是中国特色海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的“海疆”可理解为“四海一体”,即“沿海”“海域”“海路”“海外”及“海上命运共同体”。秉持“四海一体”海疆理论,就要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海疆人的主体作用,发扬传统海疆精神,处理好海洋争端、发展海洋产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西靠大陆,东濒大洋,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的边缘。陆海复合是中国地缘政治最大的现实,向海洋迈进是中国最终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向海洋。因此,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海洋大国的崛起必定伴随着先进海洋理论的产生。从古罗马西塞罗的海洋观到近代美国马汉的海权论,海洋理论在大国的海洋经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直至2007年,美国发布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仍然重点强调了海上力量赢得未来战争的方法,这是美国方面根据新时期、新形势对马汉“制海权”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存在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海洋理论长期缺位,海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一直未被足够重视,国民整体海洋意识不强,海洋科技相对落后,加之中国的地理、历史条件及其他因素,开发利用、管理海洋的政策及相关举措较为滞后,从而迟滞了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历史进程。总体而言,先进海洋理论的缺失导致我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各项措施不够充分有力,从而积累了复杂的海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我国开发海洋、经略海洋、管理海洋、管控海洋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继承和现实应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机遇,也为中国特色海洋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
海疆理论作为中国特色海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海疆”狭义上可理解为“沿海的疆域”,然而从21世纪时代背景及国家战略理论需求出发,其广义上的内涵可理解为“四海一体”,即“沿海”“海域”“海路”“海外”及“海上命运共同体”。
“沿海”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海洋安全维护的重要依托,是中国海疆的陆域主体部分。截至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贡献率已达10%,表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海洋生产总值(GOP)的绝大部分是由沿海区域创造的。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域”是我国海洋维权斗争的重要前沿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依托,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我国享有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历史性权利及其他海洋权益的区域。目前,中国周边海洋局势逐渐趋稳,个别域外大国妄图介入中国周边海洋争端,打造“东海一南海争端链”,从战略上围堵中国,导致周边海洋形势复杂多变。因此,发展海洋事业应当充分评估海洋争端的突发性阻碍作用。应当与有关国家通过积极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搁置争议,积极谋求双边及多边共同利益,切实降低冲突风险,开创相关海域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排除干扰,共同防止域外国家介入争端,使相关海域真正成为周边国家的友谊之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