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学溯源论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9647
  • 作      者:
    景天魁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景天魁,男,1943年4月生于山东蓬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1-199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95-2006年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现为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社会福利研究专业委员会、时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主要著作:《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福利社会学》《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中国社会学史》等。

 


展开
目录

目  录

Ⅰ 中国本有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从 “社会学的春天” 谈起  (3)

一 九年回顾与评估  (3)

二 必须触及社会学发展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  (5)

三 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迎来 “ 社会学的春天”  (12)

四 唯有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才能有重大的自主创新  (16)

五 建议  (20)

中国社会学源流辨  (23)

一 关于 “ 社会学” 学科性质与现代性的关系  (23)

二 关于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社会学” 的疑问  (26)

三 关于 “ 中国社会学” 之 “ 源”  (34)

四 关于 “ 中国社会学” 之 “ 流”  (38)

五 两条路径, 两种结果  (41)

中国本来就有社会学——2015 年 11 月 15 日在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生活方式讨论会” 上的讲话  (45)

一 可喜的转变  (45)

二 深刻的反思  (46)

三 一个焦点  (47)

四 一个假说  (48)

五 一个关键  (48)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2015 年 11 月 27 日在山东大学的讲座录音整理加工稿(摘要)  (50)

一 山东文化的三大贡献  (50)

二 转移文化场景 重新调整思路 (51)

三 运用中国思维方式看待学科起源问题  (53)

四 思维方式问题背后是文化自觉问题 (56)

五 文化自觉问题背后是国运问题 (58)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主轴  (62)

一 关于 “ 中国社会思想史” 学科含义的思考  (62)

二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主轴应是中国社会学起源和发展史  (64)

三 “ 中国社会思想史” 要重新定位  (67)

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  (70)

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70)

二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思想史被边缘化的问题  (75)

三 增强文化自觉是发展中国社会学的必要前提  (77)

 

Ⅱ 群学概念体系

群学精义和基础性概念  (85)

一 “ 群” 的属性  (86)

二 “ 群” 的辨正  (87)

三 “ 群学” 的要旨  (88)

四 荀子 “ 群学” 的命题 (89)

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90)

一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91)

二 怎样对待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史 (95)

三 怎样探寻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  (101)

史海拾贝——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的历史资源  (104)

一 中国社会学起源问题的根本性  (104)

二 以本土概念体系确证中国社会学  (105)

三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基础性概念  (109)

四 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15)

五 研究中国社会学概念体系对于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的重要意义  (133)

六 结语  (134)

《中国社会学: 起源与绵延》 后记  (136)

华夏品位的社会学——2017 年 5 月 18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 “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 的演讲  (138)

一 历史基础  (138)

二 关于 “ 群学”  (139)

三 史海拾贝  (141)

四 概念体系  (143)

五 结语  (146)

 

Ⅲ 群学命题体系

论群学复兴——从严复 “心结” 说起  (159)

一 群学正名  (160)

二 群学要义  (165)

三 群学特质  (174)

四 群学新命  (181)

论群学元典——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第一个版本  (193)

引 言  (193)

第一节 “ 一线四层” : 群学元典的基本格局  (195)

第二节 环环嵌套: 群学命题体系的原本结构  (202)

第三节 整合—贯通: 群学命题体系的演进逻辑  (206)

结 语  (211)

欲兴其学 先正其史——略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  (216)

一 为什么要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  (216)

二 关于 “ 群学” 与 “ 社会学”  (219)

三 为什么要重视命题演进史  (222)

四 群学命题体系的学术价值  (224)

关于群学创立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228)

三为祭酒——稷下学宫与群学孕育  (236)

一 关于稷下学宫  (237)

二 荀子与稷下学宫  (240)

身劳而心安  (243)

一 “ 身劳而心安” 的提出  (243)

二 提出 “ 身劳而心安” 的社会背景  (245)

三 “ 身劳而心安” 的含义  (246)

四 “ 身劳而心安” 的价值  (248)

 

Ⅳ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自信


后 记  (3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