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1章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概况
1.1 生态环境
1.1.1 区域环境
1.1.2 水文环境
1.1.3 气候环境
1.1.4 区域环境特点
1.1.5 生物环境
1.2 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 典型 “三力型”时空侵蚀特征
1.2.2 典型 “煤炭型”环境污染特征
1.2.3 典型 “复合型”生态系统特征
第2章 神东矿区生态保护理念
2.1 生态系统理论
2.1.1 生态学基本理论
2.1.2 系统和系统论
2.1.3 煤矿区生态系统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2.2.1 与退化原因有关的理论 ——干扰控制理论
2.2.2 与退化程度有关的理论 ——阈值理论
2.2.3 与恢复途径有关的理论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2.2.4 与自然有关的理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2.3 生态节约及循环经济理论
2.3.1 生态节约理论
2.3.2 循环经济理论
2.4 生态协同理念
2.4.1 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协同
2.4.2 废弃物与资源利用协同
2.4.3 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
第3章 神东矿区生态保护模式
3.1 “三期三圈 ”生态防治模式
3.1.1 “三期三圈 ”生态防治模式的形成
3.1.2 “三期三圈 ”生态防治模式的组成和结构
3.1.3 “三期三圈 ”生态防治模式的创新性
3.1.4 “三期三圈 ”生态防治模式的适用性和成效性
3.2 “五采五治 ”生态协同模式
3.2.1 “五采五治 ”生态协同模式的形成
3.2.2 “五采五治 ”生态协同模式的组成和结构
3.2.3 “五采五治 ”生态协同模式的创新性
3.2.4 “五采五治 ”生态协同模式的适用性和成效性
3.3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发展模式
3.3.1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发展模式的形成
3.3.2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发展模式的组成和结构
3.3.3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发展模式的创新性
3.3.4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发展模式的适用性和成效性
第4章 神东矿区生态保护技术
4.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技术
4.1.1 神东矿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特征
4.1.2 神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技术
4.2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技术
4.2.1 神东矿区地质环境与土壤环境质量特征
4.2.2 神东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技术
4.2.3 神东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评价
4.3 矿井水和煤矸石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
4.3.1 神东矿区矿井水和煤矸石特征
4.3.2 神东矿区矿井水和煤矸石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4.3.3 神东矿区矿井水和煤矸石治理与资源化利用评价
4.4 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技术
4.4.1 神东矿区生态系统特征
4.4.2 神东矿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技术
4.4.3 神东矿区生态保护和生态多样性评价
4.5 生态产业技术
4.5.1 神东矿区生态产业特征
4.5.2 神东矿区生态产业技术
4.5.3 神东矿区生态产业预期效益
4.6 煤炭基地园林建设技术
4.6.1 厂矿小区建设特征
4.6.2 厂矿小区建设技术
4.7 生态灌溉技术
4.7.1 生态灌溉特征
4.7.2 生态灌溉技术
4.7.3 生态灌溉成效
4.8 重大科技创新
4.8.1 科技创新体系
4.8.2 国家重大科技奖项
第5章 典型生态保护工程示范
5.1 荒漠区防风固沙工程示范
5.1.1 巴图塔地区生态特征
5.1.2 巴图塔地区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措施
5.1.3 巴图塔地区沙柳林防风固沙治理工程效果
5.2 水土流失区常绿林工程示范
5.2.1 “两山一湾 ”区域生态特点
5.2.2 “两山一湾 ”区域生态保护治理工程
5.2.3 “两山一湾 ”区域常绿林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效果
5.3 重度侵蚀区绿色长廊工程示范
5.3.1 神东矿区道路交通两侧生态特点
5.3.2 神东矿区道路交通景观化工程措施
5.3.3 神东矿区交通道路景观化绿色长廊治理工程效果
5.4 工矿区园林工程示范
5.4.1 大柳塔工业区与李家畔办公区的生态特点
5.4.2 大柳塔工业区与李家畔办公区园林工程措施
5.4.3 大柳塔工业区与李家畔办公区园林工程效果
5.5 沉陷区生态治理工程示范
5.5.1 榆家梁区域生态特点
5.5.2 榆家梁梯田果园工程措施
5.5.3 榆家梁梯田果园工程效果
5.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布尔台创新实践基地
5.6.1 布尔台创新实践基地生态特点
5.6.2 布尔台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措施
5.6.3 布尔台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效果
5.7 “山水林田湖草沙 ”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
5.7.1 哈拉沟沉陷区生态特点
5.7.2 哈拉沟沉陷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工程措施
5.7.3 哈拉沟沉陷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工程效果
5.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上湾生态示范基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