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2:6~18岁孩子的情绪健康守护指南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50351
  • 作      者:
    [加]汉娜·比奇,[加]塔玛拉·诺伊费尔德·斯特杰克
  • 译      者:
    范翠莎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经典家教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系列作品第二部。

· 加拿大知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 作序推荐。

· 一本专门写给6-18岁孩子的情绪健康守护指南,集中解决上学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学习问题:焦虑、心不在焉、攻击性强、自我封闭……

· 加拿大前总理亲自推荐:这本著作让我们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同伴(实际上是对于生活中要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来说本书都极具阅读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汉娜·比奇(Hannah Beach)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教育家、作家兼主题演讲家。2017年,她被加拿大人权委员会(Canad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认定为加拿大五位重要变革者之一,并获得了渥太华市年度“教育奖”。汉娜在孩子与青少年课程设计与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二十五年,是诺伊费尔德学院的一名课程讲师,致力于为全国各地孩子成长提供专业服务,为学校提供情绪健康咨询。汉娜育有三个儿女,现居加拿大西海岸。

 

塔玛拉·诺伊费尔德·斯特杰克(Tamara Neufeld Strijack),《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作者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的女儿,现任诺伊费尔德学院教务长,在七所大学担任注册临床心理咨询师、家长顾问和讲师等职位。她不仅为家长和老师提供支持,也帮助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理解孩子。塔玛拉有两个女儿,现居加拿大西海岸。

 

主编简介:

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加拿大知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拥有40余年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他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孩子。


展开
内容介绍

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上学后的孩子情绪变得捉摸不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么闷在心里,要么暴力发泄,情绪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然而,情绪健康对孩子尤为重要,是开发孩子潜能的关键所在,与孩子的学习、融入社会和获得幸福感的能力都密不可分。

情绪健康的本质取决于孩子的情绪感知力。孩子无法感知情绪,就感受不到人性,缺乏共情能力,就无法培养成长中必备的韧性和适应力,频繁出现攻击性和其他危险行为,上学的孩子抗拒学习,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心理疾病泛滥。

那么,什么是孩子情绪健康问题的解决之道呢?答案就是保护和恢复孩子的情绪感知力。

本书是一本专门写给6~18岁孩子的情绪健康守护指南。基于《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理论,全书结合大量操作方式,帮助抚养者和教育者与孩子培养一种良好的关系,建立情感联结,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情绪空间,引领他们进行情绪表达,让孩子重获情绪感知力,恢复情绪健康和幸福感。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书,书中探讨了儿童成长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在情绪功能、身心成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源于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作者基于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明了,直白易懂。本书是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儿童教育参与者的必读书目。

——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博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合著作者

 

本书将成为你的良师益友。它会带你深入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让你明白关系的力量,并教你如何保护天性。

——黛博拉·麦克纳马拉(Deborah MacNaMara)博士,《优秀的孩子这样长大》作者

 

汉娜·比奇和塔玛拉·诺伊费尔德·斯特杰克的这本著作让我们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同伴(实际上是对于生活中要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来说,本书都极具阅读价值。

——保罗·马丁(Paul Martin)阁下,加拿大第21任总理


展开
精彩书摘

情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每天放学接孩子时,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带上一些食物。因为大多数父母都知道,上了一天学的孩子,到下午放学时有可能会饿。另外,父母还会问问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情况,作业多不多,上一天学累不累。当然,这不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否则也做不到这么“贴心”。

假设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回家后情绪烦躁、精神不振、不写作业,而没有注意他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原因的话,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发脾气。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这个孩子之所以没精神,是因为早餐午餐都没吃,我们就知道该做些什么。去斥责孩子烦躁易怒或者懒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知道他只是饿了,给他东西吃才是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探究令人困惑的行为,就像是在学外语,让人感到迷茫很正常。所以,为了正确解读和主动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必须去了解这门语言。

同样,在家庭中,我们经常把孩子的问题定位为必须“修正”的行为问题,而不是把这些问题当作需要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信号。我们经常问自己,“我要怎么做,孩子才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我们经常会教孩子共情,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试图去改变孩子。然而,这些东西不是一教孩子就能会的——这些是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特质。例如,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去照顾某只小动物(比如,“你就这样喂它吃东西,给它刷牙”),但却无法教他们如何关心他人。关心是发自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是与生俱来或后期自我觉醒的一种品质,没有办法教给别人。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特质,很多都无法教给他们。但是,我们可以去了解培养这些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我们问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而不是“我该怎么办”,就会自然而然地知道该做什么。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出回应。

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或咨询师,不用成为营养学家,就能知道某个孩子精神不振或者心情烦躁是因为没有吃饱,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一些食物。同样,一旦知道孩子的某个行为问题源自情感上的渴望或需求,我们就可以为他们提供舒适安全的情绪氛围。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就知道需要创造哪种条件才能改变现状。

想象一下,窗台上有一株奄奄一息的植物。要帮助它,你就要确认一下:它是需要多浇点水,还是少浇点水?它能晒到足够的阳光吗?你是不是几个星期没管它了?这种植物很敏感,是不是需要更合适的环境才会茁壮成长?你的脑海里会来一场头脑风暴,把能帮助它恢复健康的条件全部过一遍。你不会觉得是这棵植物本身有问题。显然,这株植物需要有更合适的环境才能生长。

同样,孩子也需要适宜的条件,才有机会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像植物一样掉叶子,但他们的行为和情绪会告诉我们有哪些事情不对劲——这些行为和情绪就是我们观察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哪里是正常的,哪里出了问题。

 

情绪安全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首先,孩子拥有情绪安全感,就有了心灵的港湾。

为孩子打造情绪安全感,就代表着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既是孩子的避难所,也是孩子的盾牌。相比同龄人对自己的看 法,孩子会更加注重父母或老师对他们的看法。所以,只要父母或老师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就可以减轻他们的焦虑, 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自我认知。 比如“即使所有人都觉得我很笨,但妈妈觉得我不笨就可以”“即使所有人觉得我学不好,但 L 老师觉得我能学好,我就肯定能学好”。这样的自我认知可以保护孩子免受其他人 伤害。只要有这种安全感,即使其他人仍旧不停地嘲笑,即使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都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他们的心灵也不会被伤害。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不被取笑和嘲弄,但有很多事情并不受 我们掌控,伤害不可避免。没有人愿意有这样的经历,但若是 一个孩子能被一段充满安全感的关系保护,遇到这样的场景时 就不会被伤得那么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对他们的看法,而且会更看重我们怎样看待他们,他们只在意我们的看法。

其次,拥有情绪安全感的孩子,心灵更自由,会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有创造力的人为 我们领路。我们的孩子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敢于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去发现,去主导,而不是一味恪守传统。自由发问,自由探索,自由尝试新事物,自由做自己,而这些都需要情绪安全感作为后盾。

拥有情绪安全感的孩子,心态更加开放,更有求知欲,而且愿意相信别人会接纳他们的真实自我。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就不会因为与众不同而心存不安。在安全感的包裹下,他们就可以踏上发现自我、发现他人的旅程。接纳不同,允许孩子犯错,这是让孩子自由做自己的情绪条件。教孩子接纳真实的自我,接纳人生的所有一切,是孩子深度学习、发现人生更多精彩的机会。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父母—— 孩子情绪健康的守护者 

第1章 陷入情绪困境的孩子 

第2章 情绪安全感 

第3章 改变消极自我认知,带来积极情绪 

第4章 如何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又在情感上不伤害他们 

第二部分

常见问题 

第5章 焦 虑 

第6章 心不在焉 

第7章 爱捣乱 

第8章 逆 反 

第9章 自我封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第10章 专横跋扈 

第11章 攻击性强 

第12章 欺凌他人 

第三部分

如何守护孩子在学校的情绪健康 

第13章 老师的引导风格对孩子情绪健康的影响 

第14章 如何判断老师的好坏 

第15章 改变集体的消极自我认知 

第四部分

唤醒内心的情感 

第16章 打造健康的情感共同体 

第17章 重拾古老的文化智慧

第18章 成长的意义 

茁壮成长的含义 

特别建议 

后 记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