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她,是作家、儿童文学家、诗人、翻译家,她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她是女儿、或妻子、或母亲,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她深受人民的敬仰。
王炳根作为中国冰心研究第一人,他文学涵养丰富,写作功底扎实,作品可读性很高
图文并茂,精选了冰心生平非常珍贵的照片,鲜活了冰心澄澈美好的人生,充满正能量,品读她的文学大爱,触摸她充满真诚与自然美的心灵,真切还原了冰心毕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躬身实践。
装帧精美,裸脊平装锁线胶钉,书封镂空工艺,内文除图片以外还搭配很多灵动的设计小元素,使阅读更有趣味。
本书是“女作家画传书丛”系列之一,作者王炳根作为中国冰心研究第一人,他文学涵养丰富,写作功底扎实,作品可读性很高,43岁时他决定从当代文学研究进入研究冰心,牵头创建了冰心文学馆,立志向人们展示一个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作家,在世界地图为大家打下一个爱的标志。本书分为六章二十四讲,内容涵盖了“随父的童年”“五四惊雷,震上文坛”“留学美国”“从北平到东京”“归来之后”“进入新时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详细介绍了冰心的出生到老年的风雨几十年历史;为改变国家面貌而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人们倩影。关于“冰心”的文章虽多,但在今日读来,书中所提及的人事仍生动如初,让人心生敬佩。冰心的文雅娴静,她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依旧温暖世人。本书的温情的文字,鲜活再现了冰心澄澈美好的人生,充满正能量,品读她的文学大爱,触摸她充满真诚与自然美的心灵,真切还原了冰心毕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躬身实践。
《漱玉词》与《求婚书》
虽说李易安的词在中国享有盛名,但在欧美几乎无人知晓,冰心苦苦找寻,最后也只找到三人翻译她的词,却又不是英语,而是法语。在完全没有文本参考的情况下,进行李易安词的翻译,也就是说自己首次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一位中国古代的女词人,这是要有很大勇气的。她的英国文学导师罗拉·希伯·露蜜斯博士问她为何作此选题。冰心回答是,李清照是中国 12世纪最有才华的女诗人,她是一位真正的天才,直到 20世纪的中国尚找不出一个人可与她媲美,并且说,历代中国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到女诗人,这不平等。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理由,但这里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冰心进入实际的翻译前,确立了一些原则,这个原则使她在翻译中减少了一些困难,那就是放弃易安词的韵或节拍,词可吟诵,吟诵时有伴乐,翻译时不可能保持中文吟诵时的伴乐,译作也不可能成为有伴乐的诗歌。因此,她认为,“在翻译中看来可以做到的,而且希望能够做到是要逐字精确地翻译。要保持原诗中经常引喻的古代人名和风俗习惯的风韵,尽量保持词的情态……”最终呈现的是根据原词译为“长短不一的英文格律诗”。
“逐字精确地翻译”“保持词的情态”“英文格律诗”这三点,成为冰心对李易安词翻译的三原则,这与她在尚未进入翻译实践时所主张的“顺”“真”“美”是一致的。冰心选择了《漱玉词》中的 25首词进行翻译(其中之三《生查子》,为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所作。可能是王鹏运选编的《漱玉词》误收入),每天有时间便在一字一字地翻译、斟酌,对于前两项她自己觉得可以把握,但对后一项,成了一首完整的英文格律诗,常常是把握不准。冰心对英语的词汇、语感与发音,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且对英语诗的研究是她的专业,但她毕竟没有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写过英语诗,在这一点上,她的导师露蜜斯博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她以得力的指导。用冰心的话说,“她以自己想象力和诗的智慧帮助笔者把这些中国词译成了英语”。
冰心与露蜜斯博士合作得很好,很多时间她们在一起喝中国茶或咖啡,然后慢慢地品味李易安,在想象中将其转化成英语格律诗。当她们对一首词烂熟于心后,才开始在纸头上用钢笔写了下来,再推敲再斟酌。冰心回到宿舍后,再细细地体味,直到满意,便用英文打字机敲打出来,送给露蜜斯博士批阅。
最后完成是这样的,可将《声声慢》原词与译诗作一对照,看看冰心具体是如何翻译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
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根据冰心手稿排列)
The Slow Tune
Seeking, searching, lonely I go,
Forlorn and sad, grieving with hurt;
The season grows warm, despite its chill,
Yet hard it is to find any rest.
How could two or three weak cups of wine Fight now for me against sharp evening wind?
The geese fly by while I am in distress, The very birds that once I knew.
Falling, the yellow flowers cover the ground;
They are all faded now
And who would want to gather them?
Alone by the window I keep my watch,
But day seems never to grow dark.
The fine rain drips on the sterculia leaves
And even with the evening never stops.
Alas, why should this one word “sad”
Grieve me so much?(《我自己走过的路》冰心译文)
第一章 随父的童年
家世与出生
烟台的“野孩子”
回到女儿身
到了北京
第二章 五四惊雷,震上文坛
冰心的“五四”
以“问题小说”现身
弃医从文
加入文学研究会
泰戈尔与《繁星》《春水》
第三章 留学美国
别离与催生《寄小读者》
横渡大洋的邮轮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一病足惜
遨游于新英格兰大地的山水之间
重返威校
绮色佳之恋
《漱玉词》与《求婚书》
第四章 从北平到东京
燕南园
云南默庐
重庆潜庐
旅居日本
第五章 归来之后
继续为孩子写作
友好使者
风雨磨难
第六章 进入新时期
生命从 80岁开始
能爱才能恨
精神驿站
从研究会到文学馆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后记 冰心的照片
她关注和聆听着自然界的风雨之声,同时心里也装着祖国和人民、尤其是孩子们的忧乐与冷暖。在《我请求》里,她写出了对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的沉重忧思与殷切期望;在《无士则如何》里,她大声疾呼:应该真正地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科学、教育、文化,重视早在“五四”时代就提倡过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即科学、民主……(《光明网》)
她虽曾在一篇文章里自谦地说:“什么叫‘童心’,什么叫‘母爱’,‘人性’,我也说不清。”但是,冰心以其“热爱儿童之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活动中,“一寄”“再寄”“三寄”小读者,给一代代大小朋友们留下了亲切、温慰的印象,播下了善良,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爱”的种子,传递出终身不懈努力奋进的信念,这一切,是值得随时间成长的小读者珍视的。(《中华读书报》)
冰心的这些文章里,有时带着像玫瑰一样的“坚硬的刺”,使人警醒,也催人奋进。这样的思想与情怀,与她青年时代在《影响》那首短诗里所抒发的情志,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的思想,发表了出去,不论他是得赞扬是受攻击,至少使他与别人有些影响。好似一颗小石头抛在水里,一声清响跳起水珠来,接着漾出无数重重叠叠的圈儿,越远越大直到水的边际——不要做随风飘荡的羽毛!吹落在水面上,漾不出圈儿,反被水沾住了。”(《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