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增订本精选版)(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4280510
  • 作      者:
    作者:(美)张勉治|责编:康海源|总主编:刘东|译者:董建中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18世纪清朝统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展开
目录
致谢
绪论
家产—官僚制帝国:前近代国家形成的一种模式
嵌入了民族意义(意识形态)的家产制
清民族—王朝国家的系谱
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
第一章 巡幸的历史与多重意义
上古的出巡、狩猎与战争
战国时期巡狩的“开化”
作为君主—官僚间紧张关系突出表现的巡狩
帝制官僚与对巡幸的贬斥
帝制联盟与执着于季节性迁移
明朝的巡幸
结论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康熙皇帝恢复巡幸(1680年代):经典模式?
乾隆皇帝恢复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传奇故事
进谏与因应之二:汉御史的抗议(1758年12月)
乾隆皇帝评论妥帖睦尔(1767年):历史的回响
结论
第三章 将朝廷置于马上:移动朝廷的后勤与政治
皇帝的扈从与巡幸路线
安排驻跸事宜:一种旗务
作为武力象征的营帐
以战争规模动员各省
应对大众的南巡认识
结论
第四章 安不忘危与帝国政治:战争、巡幸、武备
乾隆皇帝推崇军事价值(1785年)
忧惧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乾隆初年的军事危机(1730年代—1740年代)
作为满洲人尚武习惯的巡幸
领导层危机与八旗持续衰败(1750年代)
南巡与准噶尔问题(1750年代)
帝国与南巡中的耀武扬威(1762年)
结论
第五章 “还淳返朴”:南巡与商业化时代精英内部竞争
培植商业财富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话语
士人的焦虑与皇帝话语的“为我所用”
结论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诗歌与迎合汉学
召试
推崇诗画以笼络精英
苏州的文化经纪人沈德潜
苏州紫阳书院与迎合汉学
模棱两可的迎合
结论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诗歌写作与政治
愉悦在前:皇帝的矛盾态度
精英文化内部的紧张:18世纪对“抒情论”的贬斥
解读乾隆皇帝南巡诗作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与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与否认欲望
与金山相遇(二):调和并抒怀月下长江
日益深入:宣称勤政,拒斥愉悦
正统话语:马上“观民”
结论
第八章 大众认识与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乾隆皇帝水利认识的再考察
政治至上(1770年代)
对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蚀(1765—1778)
民族—王朝回应之举:恢复巡幸(1780—1785)
结论
尾声 最后的巡幸(1800—1820)
民族与清统治的历史机制
附录A 乾隆南巡的地方备办情况
附录B 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附录C 南巡召试的量化分析
征引文献
索引
附 洞察乾隆:帝王的实践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