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键词
一、中华
二、文化
三、文化结构
四、生态
五、文化生态学
六、生态综述
第一章 究天人之际
第一节 探“人地”,究“天人”
一、蔚蓝色的地球
二、太阳系内高级生命体的唯一家园
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第二节 人生天地间
一、东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与异
二、“弱人类中心主义”·“绿色文明”
三、地理、经济、社会共构文化生态
第二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
一、“地理环境”界说
二、地理唯物论辨析
三、“地理环境决定论”何处失足
四、重视地望考察
五、生产劳动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生成的中介
六、文化:地理环境提供可能,人类活动使之转变为现实
第二节 中国地理(一):疆域广大
一、文化发展的辽阔基地
二、气候、地形、地貌、流域繁富
三、地理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四、“儒学普被”并非中国文化地理的完整概括
五、都城屡迁:依凭纵深腹地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离与合
七、大运河开凿:以南济北
第三节 中国地理(二):负陆面海
一、陆向为主,海向为辅
二、东亚与西欧陆海条件的差异
三、中西海洋文化比较
四、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
五、城址的内陆性
第四节 东亚地理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功能
二、中国的地理独立性与文化自生性
三、突破封闭(一):“海禁”及其近代开通
四、突破封闭(二):西北内陆障壁及其“凿空”
第三章 经济土壤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
一、胡焕庸线
二、东亚农耕区
三、中亚游牧区
四、农耕与游牧对垒
五、长城:农耕区的防御屏障
六、农耕—游牧互补与融汇
第二节 农耕区经济形态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的领主
经济
二、东周秦汉以降: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地主经济
三、编户齐民·豪族地主与庶族地主
四、城乡经济同一性,工商业官营民营之辩
五、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周期性失调
六、前近代农业发展水平
七、前近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农业文明的生态理念
一、经验理性
二、循环论
三、恒久意识·变易观
四、中庸之道·天然节奏
五、尚农重本
六、安土乐天·耕读传家
七、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
第四节 农耕文明优势终结及循环经济遗产
一、小农业裹足不前,商品经济发展迂缓
二、十六世纪以降文明创发源地西移
三、近人对东亚农耕文明的评述
四、弘扬农耕生态智慧:顺应自然、节能生产、循环经济
第四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宗法封建的“周制”
一、宗法:氏族血缘纽带遗存
二、封建:宗法原则下的天子—贵族分权制
三、周制确立中国传统社会初基
四、“家国同构”
五、宗法范式下的社会心理
六、宗法伦常的双重功能
第二节 君主集权的“秦制”
一、中国—西欧前近代政体比较
二、秦制:君主集权、重本抑末、文化一统
三、宦官干政与外戚专权
四、君权与相权博弈
五、监控臣民:御史制·厂卫制·户籍地籍合一制
六、秦汉以下政制主体非“封建”
七、清末民初新封建论:地方自治、联省自治
第三节 周秦二制:博弈间共存
一、从中外比较透视中国政制生态大势
二、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三、后世对周制的承袭
四、王权郡县制对封建制的更革
五、封建—郡县优劣激辩·何以秦统一中国
六、综汇周秦二制的皇权政治:霸王道杂之·内圣外王
七、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一):二制与宪政的距离
八、近代转型视野下的周制与秦制(二):二制与民主的关系
第五章 文化生态的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
第一节 生态学观照下的文化史分期
一、前文明:智人到大禹传子
二、文明奠基:夏商二代
三、殷周变革:巫觋文化转向人文文化
四、秦汉:君权大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文化融汇
六、唐宋变革
七、元明坎陷
八、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会·近代转型
九、当代:三大变革交叉互叠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文化生态
一、异彩纷呈的20世纪
二、“俱分进化”:善恶并举、苦乐同行
三、“盛世危言”
四、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启示
结语 文化生态前瞻
一、中国生态实况鸟瞰
二、“中国世纪说”提出
三、“中国世纪说”反论
四、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五、逾越“中等收入陷阱”
六、超克人口—资源失衡瓶颈
七、阿拉善的启示
八、旧邦新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