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学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113364
  • 作      者:
    编者:周维东//梁仪|责编:李蓓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清末民初是新文化激荡的年代,也是青年文化勃兴的时期,两者常常融合在一起。清末民初青年团体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也形成了多元的新文化生态。本书考察了新青年社、少年中国学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及其主办刊物的文学与文化实践,考察青年伦理、青年修养对文学的深刻影响。著作谈论的问题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弥补学界对新文学研究的不足。
展开
目录
导论
上编 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建构
第一章 《青年杂志》的“封面人物”研究
第一节 “艰苦力行”、“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
一、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
二、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佛兰克林
第二节 被认为是“自然主义”代表的文学家
一、屠尔格涅甫
二、王尔德
三、托尔斯泰
第三节 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
结语
第二章 近代留日学生期刊中的小说研究
第一节 留日学生期刊中的小说概况
一、留日学生的期刊创办
二、留日学生期刊小说概述
第二节 小说中的国家想象
一、强盛的未来中国
二、以瓜分预言唤醒民众
第三节 培育国民精神
一、尚武精神
二、科学小说中的自由精神
第四节 理想国民的塑造
——以女性形象的变化为例
一、女子教育与“智识女性”形象
二、无所不能的女性
结语
第三章 《少年中国》中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少年中国》中的文学活动
一、诗歌
二、小说
三、散文
四、戏剧
第二节 “振作少年精神”下的文学实践
一、悲智双修
二、邂逅象征主义
三、工读精神
四、青春的梦
第四章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期刊中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青年”理念及其文化建构
一、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及其“青年”理念
二、《青年》、《进步》、《青年进步》对于“青年”理念的呈现
第二节 青年会期刊中的文学
一、《进步》及《青年》文学成果汇总
二、《青年进步》(1917—1920年)文学成果汇总
第三节 青年会期刊文学的现代嬗变
一、文学改良的探索
二、文学现代化的尝试
下编 青年文化与新文学创作
第五章 家庭伦理变革中的青年与文学
第一节 “非孝”与“亲子之爱”
一、“孝”的压迫与“个人”的痛苦
二、“自我”的追求与“爱”的眷恋
三、“孝道”的不满与“不孝”的愧疚
第二节 “自由恋爱”与“旧式婚姻”
一、自由恋爱的象征意义
二、残缺的爱情:性的表达
三、旧婚姻的樊笼:自省精神的匮乏与婚恋窘境的悲剧
四、新伦理下的夫妻之伦与旧式夫权的阴影
结语
第六章 青年价值观的转变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叛逆者与流浪者:寻找“自我”的方式
一、叛逆者的“出走”:寻找“自我”的第一步
二、流浪者:从“离骚式”放逐到“革命式”流亡
第二节 启蒙者与零余者的身份错位与伦理困境
一、经济困窘的哀叹与金钱诅咒的义愤
二、现代职业选择与传统君子理想的裂隙
第三节 五四青年的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
一、身体符号:病弱青年的隐喻
二、叙述模式:“受害+反抗”与“问题+讽刺”
结语
第七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一、“残春”体验
二、双重身份与“自我表现”的艰难
三、残春的绵延:“重生”与“创造”
第二节 《青年必读书》与鲁迅的“青年观”
一、“青年必读书”征求中的逻辑谬误
二、推手:学院文化的扩张与漫溢
三、“行”与“言”:鲁迅反驳的立场
四、“说不出”:“听将令”中的批判策略
附录一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在近代中国的报道情况
附录二 《青年》、《进步》、《青年进步》中的青年教育的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